肠息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炎症刺激和遗传因素。由于息肉是一种未确定病理性质的异常生长组织,因此不同类型的息肉病因也是不相同的。肿瘤性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有密切的关系。而炎症性息肉,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所形成的。另外,息肉也有一些诱发因素。肠息肉发病率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平常生活当中,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以及便秘,吸烟,饮酒,肥胖和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也可以导致肠息肉发生率升高。二型糖尿病在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当中,肠息肉发病率也非常高。
肠息肉的症状是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和腹痛。1、便血:当息肉较大时,由于粪便压迫或刺激,可导致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进而导致出血。患者粪便中可能有血液和黏液。血液大多附着在粪便表面,颜色鲜红,数量少,有时有大量出血。2、排便习惯的改变: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患者排便次数增加,或有急迫感。3、腹痛:小息肉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息肉变大后,常有反复腹痛。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和肠套叠。此时,患者出现明显腹痛,表现为持续性腹痛。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不同,病因也不同。目前,对肠息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共识。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与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肠息肉的治疗与息肉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包括:大多数成人息肉为腺瘤,腺瘤可能会变为恶性。因此,一旦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应积极手术切除。目前,内镜手术是最常用的,根据息肉的大小和形状,可以采用不同的内镜手术方法。可以用热活检钳、氩烙、内镜下黏膜切除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来移除,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如果是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则通常发生在乙状结肠或直肠。是一个扁平且相对较小的息肉。这些息肉通常没有癌变的可能性。动态观察就足够了。肠息肉主要通过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同时,应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并根据息肉的性质确定治疗方案。如果是肿瘤息肉,应尽快切除以防止癌变。
肠息肉的预防措施:日常中尽量不要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戒烟限酒,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保持排便通畅。患者不可进食放置时间较久、偏冷的面条、牛奶、蛋汤等食物,更不要吃坚硬、生冷的食物。少吃糖类和牛奶,豆类,紫薯等容易发酵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