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一院胸外科、骨外科、介入等
多学科协作完成一例“后纵隔肿瘤切除术”,
切除肿瘤直径达11厘米,
成功解除了患者长达2年多的胸痛症状。
第一章
不痛不痒的肿瘤
十年后痛了
王阿姨今年65岁,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查出其后纵隔有大小约4cm的肿瘤。她曾辗转广州、长医院就医,均由于不同的原因而未能手术。由于“不痛不痒”,渐渐的王阿姨也就没有再把这当一回事了。
但从前年开始,王阿姨渐渐感觉右侧季肋部疼痛,经过反复的药物治疗也没有太大效果,反而疼痛逐渐加重。王阿姨一家人心急如焚,联想起过往就医经历,觉得很可能就是生长在纵膈的肿瘤在作怪。
王阿姨的女儿多方打听后带其来到市一院,并进行了检查,明确找出了王阿姨疼痛的原因就是这个后纵膈肿瘤所导致。
第二章
已知疼痛原因
却不易解决
疼痛的原因虽找到了,但是想要剔除这个肿瘤却并不容易。
这个肿瘤瘤体延伸入椎管内,呈“哑铃”状,单纯胸腔镜下难以完整切除,从而容易导致术后复发,而且如果肿瘤的滋养血管在术中离断时回缩进椎管内,将导致无法控制的出血。
为此胸外科邀请骨外科、神经外科、介入科进行多学科会诊,反复研究。
术前CT所见纵膈肿瘤“哑铃”征
手术的风险是此次手术的难点所在,也是困扰王阿姨家人的一个坎:手术严重并发症可能会引起脊髓损伤,重者瘫痪。但若不手术,肿瘤增大压迫脊髓,最终还是会引起严重后果。
反复多次的医患沟通后,经过慎重的考虑,王阿姨家人坚定的相信市一院的技术力量。
第三章
三大学科协作
齐攻11厘米肿瘤
根据会诊决定,考虑到椎管内肿瘤去除后需进行内固定,会诊后决定介入科“先行出战”。
介入血管科
介入血管科主任王革带领团队,先将肿瘤滋养血管栓塞。然后胸外科及骨外科联合实施手术。
骨外科
骨外科学科带头人孙春汉带领脊柱外科团队,在显微镜下将椎管内肿瘤充分游离后切除,精湛的手术操作巧妙地避开了脊髓,并大大减少了可能引起的出血、脑脊液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为后续的胸腔内操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胸外科
肿瘤的主体部分位于胸腔内,由于体型原因,王阿姨胸腔狭小,瘤体大且与膈肌、肺叶、心包粘连明显。胸外科主任杨文东带领团队,在胸腔镜辅助下精心操作,凭着二十余年丰富的手术经验,随着胸腔内粘连的松解,一步步揭开了肿瘤的庐山真面目,与骨外科术区顺利“会师”,完整切除肿瘤。无活动性出血、无脑脊液漏,术后肿瘤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
左
肿瘤胸腔部分
右
肿瘤椎骨内部分
“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善于术后”。
术后,相关手术科室每日联合查房,
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专科专长,
共同探讨得出更优术后处置方法,
加上王阿姨的充分配合,
手术后的恢复非常顺利。
手术后仅1周王阿姨就康复出院了,
原来的疼痛也明显缓解了,
科室医护受到患者及家属的
高度评价与肯定。
术前、后对比
临床上多科联合施行
后纵隔肿瘤切除术较为少见。
此次王阿姨的成功手术,
展现了市一院胸外科的
临床诊治水平,
更体现了市一院多学科
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
审核
孙春汉冯旭晖杨文东
文图
周金山
编辑|程秋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