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呕吐"病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过食生冷,克伐中阳,又可致脾胃虚寒;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脾虚失运,肝木乘之,而致肝胃不和;又肝郁化火,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润降;或肝郁气滞,血行失畅,脉络瘀滞,阻遏胃脘;又病久不愈,久病入络。凡此种种,均可致病。
症状上腹部胀满疼痛(或偶有剧痛),食后加重;或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饱满嗳气,吞酸,或伴恶心呕吐,口苦,腹泻等。经常反复发作。后期可见营养不良等证。下腹压痛多呈弥漫性,较溃疡病压痛广泛。
根据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分析∶如胃酸过多,则为肥厚性胃炎,胃酸减少,则为萎缩性胃炎。
中医分析,病有久暂,证有虚、实、寒、热、气、血之殊。如痛无休止,绵绵作痛为寒;时作时止,有烧灼感为热。拒按,暴痛为实。喜按,久痛为虚;攻冲窜痛为气,固定不移为血瘀。
论治本病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疗之。
01平肝和胃饮代赭石15克,旋复花9克(布包煎),法半夏、川*连各3克,吴茱萸1克,丹参15克,青木香6克,麦芽9克,甘草2.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平肝降逆,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肝气横逆犯胃,脘腹疼痛,牵引胁肋,呃逆吐酸,心烦易怒,口苦、苔*、脉弦数。
屡用效佳,一般服5剂左右即痛止。
彭述宪(《广西中医药》(2)年)。
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脘胁作痛,方用旋复代赭汤去参、姜、枣、平肝降逆;左金丸(川连、吴茱萸)开郁清肝,解酸和胃;香附开气郁,丹参通血滞;青木香行气止痛;麦芽健脾消积。甘草和中益胃。合而为用,效果颇著。
随证加减∶痛甚,加甘松、元胡各6克;呕吐酸水,加瓦楞子15克;溃疡病,加乌贼骨、白芨各9克;胃出血,加刺猬皮12克,三七粉3克(冲服);脘部灼痛,加蒲公英15克、*芩9克;大便不通,加大*6克,厚朴9克;阴液受伤,舌红无津,去法半夏,加石斛,麦冬各12克;体虚脉弱,加当归、*参各12克。
02清中汤*连、法半夏各7克,陈皮10克,炒栀子,茯苓、川楝子、白芍各12克,草蔻仁5克,甘草3克,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泄郁火,和胃降逆。
郁火胃痛(急性胃炎)。
屡试屡效,效果颇佳。
林义群(《新中医》(11)年)。
清中汤源于《流旨方》,原治"胃中大热作痛"。用之临床,凡急、慢性胃炎,溃疡病病灶活动期及胆囊炎等引起的急性胃脘痛,证属郁火或实热者,屡试屡效。只要病机为郁火,证状不必患具。是临床治疗郁火胃痛的良方。方中*连,山栀苦寒清火,陈皮理气;佐半夏、草蔻仁、生姜之辛温以散邪,兼能降逆。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脱痛乃止。又恐连栀苦寒戕伤脾胃,以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全方寒热相伍,辛升苦降,相辅相成。既清火开泄肝郁,又降逆和胃止呕。故合而用之,颇有效验。
如属肝郁气滞尚未化火或虚寒胃痛不可妄投。
03温胃止痛汤桂枝5克,白芍9克,吴茱萸6克,丁香3克,云苓9克,砂仁、炮姜各5克,当归、元胡各9克,白术12克,红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慢性胃炎(胃脘痛、脾胃虚寒型)。
治疗观察30例,均收到满意效果。
引(《千家妙方·上》)。万孟仪验方。
04苏梗和中汤苏梗15克,白蔻仁4.5克,佛手、香附各9克,大腹皮12克,神曲、炒麦芽、香橼皮各9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舒肝和胃,调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