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白芍性味功效
TUhjnbcbe - 2021/7/16 13:37:00
白癞风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608/9041943.html

白芍性味及功用理论探讨

????????????作者:?尤万章?

通过历代医家对白芍的记载与注解中,结合现代中医对白芍的应用。在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本学说,以五脏一体观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白芍的功能、性味、及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以充分展现白芍的功用,扩大在临床应用中的广度。

(1)概述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块根,具有祛瘀、通经、破坚积、益气等功效,所以临床应用广泛,《本经》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在《本经》中芍药不分赤芍,白芍。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本草经集注》云白芍:“通顺血脉,缓中,散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胜膀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而叶天士在其著作《本草经解》一书中云:“芍药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得地之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血痹者,血涩不行而麻木也;芍药入心,苦以散结,故主之也”。*元御在《长沙药解》中云:“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纵观各家论述,可以看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各家对于芍药的运用都在扩充,时至今日,芍药在临床运用中更广泛。?

(2)白芍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芍药的作用:生白芍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镇静,抗惊厥,镇痛,降温作用;白芍总甙能增强正常小鼠的学习和短时记忆,但不影响其长时记忆。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能显著增加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有升高血压和增强心音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有抗炎抗菌作用。

1、?赤芍与白芍的区别

白芍与赤芍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通称为芍药,唐末宋初,使将二者区分。两者性均微寒,但有“白补赤泻”之别,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泻肝火。芍药的植株鉴别,多以产地为主要区别点之一。根据其根茎的外观来区别赤芍与白芍,白而胖大者为白芍,皮红中间有细丝者为赤芍。

图经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

陶隐居云: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今按别本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证类本草》宋·唐慎微云:“芍药 苦、酸,平、微寒,有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吴氏云: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歧伯:咸。季氏:小寒。雷公:酸。药性论云:芍药,臣。能治肺邪气,腹中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此便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可见自汉代以后才有赤芍白勺之分。那么在《伤寒论》中所使用的是赤芍还是白芍呢?

2、?张机在《伤寒论》对芍药的应用

1、芍药的酸甘之性?

在东汉张机所著《伤寒论》一书中含有白芍的方子众多,例如:芍药甘草汤、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芍药散、等三十余方。涉及六经八纲,无论虚实寒热,表里内外病症都有配伍使用。其使用频率仅次于桂枝、甘草。所以就有:“仲景治伤寒用芍药,盖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也”。在桂枝汤中,原方剂量中桂枝三两辛温解表为君,芍药三两为臣。在近代对于桂枝汤论述中不乏有桂枝、甘草、生姜,辛甘发散为阳,芍药、甘草、大枣酸甘敛阴的说法,细思之。桂枝汤本为太阳中风证之主方,而太阳中风证为风寒侵袭肌表,风邪客于卫而发热,寒伤于营而至营阴郁滞,所致营卫不和。营卫是如何不和的呢?我在临床实习时,恩师形象的说卫气如同长城上的卫兵,营是长城里巡逻补充的*队。卫兵与巡逻*队各在其位而各司其职。则长城把守坚固方可抵御外邪。当外敌来犯,先伤卫兵,而巡逻*队立即做防御之势。但巡逻*队略弦薄弱,某处卫兵殉身,把守不固,而补充不及。所致之象犹如人体之营卫不和。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要抵御外敌来犯,就要有将*指挥。各部迅速响应及时补充。犹如桂枝在汤中之性,在生姜的辅助之下尽发其辛甘发散之性。而芍药在大枣的配合之下燮理并敛阴和营。而酸能收,甘能补,能缓,在敛阴和营的同时补益营阴。《伤寒论》中所云:“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金匮·水气篇》云:“血不利则为水”而寒伤于营所致营阴不足,再逢卫阳不固而被遏而发热迫津外出为汗。故芍药在桂枝汤中所体现出的功用是益气收敛营阴并畅通营气。桂枝汤的其他变方,如桂枝麻*各半汤、桂二越婢一汤、葛根汤、等皆有此意。

而相对于太阳中风表虚的,太阳伤寒之麻*汤证,其中不用芍药。其意为何?太阳伤寒为外感寒邪,正邪交争,汗在皮肤。桂枝汤中桂枝所用是汗在经络。而芍药其性微寒,寒主收引。麻*为发汗之药,芍药之性,不利于麻*竣发汗之性。一为芍药与外感寒邪同气相求,二为芍药通阴血内行,故不用之。所以芍药其不仅有敛阴和营之性,也有通利作用。

再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愈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其中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为太阳中风的表现。但其中小便数,心烦就不是太阳中风的表现了。如若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厥逆。此是为何呢?自汗出与小便数同为津液代谢。那细思其机理为何?《内经》云:“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此中巨阳指太阳,少阴指心肾。得热则上从之,从为跟随的意思。所以太阳伤寒与少阴的关系密切,那么津液代谢出现问题,为阳不摄阴。自汗出加小便数。则阴液已伤,故有咽中干,烦躁。此为阴损及阳。故先用甘草干姜汤复其阳,甘草补益和中,充养血脉。干姜温中阳降逆。阳气充,则手足温。但脚挛急为何还在呢?挛急是因为什么呢?众所周知,肝主筋,肝阴血虚就容易出现抽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挛急。那么,可以看出张仲景对于顾护阳气的重要性,阳气复,气机就恢复了。但是脚挛急还在,张仲景就用了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这其中的机理又是为何?

其一芍药的归经,归肝脾二经。而肝主疏泄,主藏血、调节血量、控制出血等功能,那么前面阴液已伤,则筋脉失养。与肝的关系密切。所以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以其酸味滋补肝阴,其酸收之性敛阴血而内行,甘草甘温和中,助行其性。所以阴脉得养,其脚即伸。

2、芍药的舒肝之性?

在治疗肝气郁结证的四逆散中,芍药所体现的性质是什么呢?《伤寒论》第条中:“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中有柴胡、枳实、甘草、芍药四味。这条是论述阳郁致厥的。但是为何四逆散中四味药无一是入少阴的?又为何可治四逆呢?为何疏理肝胃就可以治疗少阴四肢厥逆呢?后面一一论述,首先明确知道古人云:“肝肾同体,乙葵同源”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一身之精气。那么少阴阳气太盛,阳气阻遏而不达四肢与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有关系的气余便化火,热盛伤阴。但是少阴四肢厥逆既不是热厥,也不是寒厥。。阳气被遏,不达四肢也不能固摄阴液,升提肠腑,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反多。四逆散中柴胡可条达肝气,其性升提。而枳实性苦而沉降。配伍柴胡,一升一降,涤达气机。而芍药甘草就是芍药甘草汤了,前面我们分析了他们的特性。但是在加了柴胡枳实之后,芍药所变现出的特性就不止酸甘敛阴了。那么芍药除了酸甘敛阴之外还有就是,疏肝解郁。本是气郁化火,芍药其酸寒之性也体现出来。但是主要在四逆散中体现出来的还是行气导滞,柴胡枳实在气分疏理气机,芍药甘草在血分,行血中之郁滞,畅行血脉。故少阴四逆可用四逆散,疏理肝胃以解阳郁致厥。

3、芍药的通便泻下之性

?在治疗脾约证的麻子仁丸中,芍药体现的功效是什么呢?《伤寒论》第条中:“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古人把脉有寸口脉、人迎脉、趺阳脉、趺阳脉主要反映脾胃之气的盛衰,因其在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处。所以趺阳脉浮为胃气盛,气余并化火逼迫津液偏渗,小便数多为脾阴伤,浮涩相搏反映了胃热盛而脾阴弱,也就是所谓的胃强脾弱。胃热而约束脾散其精,津液不能润泽肠道,反倒由小便出。所以肠中枯燥,大便燥如羊屎。而麻子仁丸中有厚朴、枳实、大*、芍药、麻子仁、杏仁。也可以理解成小承气汤加芍药、麻子仁、杏仁。杏仁降气,符合腑以降为顺的特点,麻子仁甘润肠腑以通便,而小承气具有泄下通便的功能。理论上讲这些已经可以解决大便干结的情况了。为何仲景还加了芍药呢?内经云:“血不行则为水”,前因胃热约束脾散其精,肠中挛急,阴血不行化为水从小便出。而芍药其性酸、甘、苦,具有和阴血,缓拘急的功效,所以芍药在补益阴血的同时也具有入血分,通利肠道并缓其拘急。所以可以在小承气的配合下和阴血而通利大便。此中所用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呢?有云:“赤芍白芍应为一物,赤芍为白未去其粗皮者。”?

4、芍药的柔肝止痛之性

当归芍药散中,《金匮》云:“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盖因女子以肝为先天。《内经》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血不行则化水”,肝气疏,气血运行正常,倘若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就会出现干呕、嗳气。气滞则血瘀,血瘀不行就化为水,水又会阻碍气机。也就出现了肝脾不和。脾主运化水湿,水湿不化又有水性趋下,下焦即腹痛绵绵,且痛无定处,少腹拘急。类似于现在西医所说的痛经。那么当归芍药散中多为活血利水之品,比如白术、川芎、泽泻、茯苓、当归,但芍药为酸、苦、甘之品。在方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当归与川芎,一动一静,活血行血。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渗湿。参照“血不行则化水”的道理,诸药已经起到了作用。但是当归芍药散主治腹中痛症,就有赖于芍药之功了!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依赖于阴血的滋养而柔和,所以白芍其酸甘敛阴补益之性可以,补益肝阴并收敛肝阴,以和阴血,柔肝止痛。在诸药的配合下行阴血,化水浊。故《本草求真》云:“敛阴益营,与土中泻木”。

5、芍药的通利水道之性

在用于治疗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中,用到了芍药,但在《伤寒论》中其条文后有加减变化,下利甚者去芍药。其意为何?

《伤寒论》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于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可以看出是因肾阳渐衰,阳虚寒盛,制水无权。水气不化泛滥为患,水犯上焦,水为寒邪,寒邪犯肺肺气上逆就出现咳嗽,同理水犯中焦就会出现胃气上逆而呕吐。水饮内停肠道就会腹痛下利。水居下焦,阳虚不能气化水饮,就会小便不利,水犯肌表就会四肢疼痛。综上所述,根据血不行则化水,可以看出水液的运化失常与血的关系密切。活血就可以利水,那么活哪里的血呢?古人说:“肝肾同体,乙癸同源”所以还是活的肝血。肝调节血量、藏血,涤达气机。而真武汤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附子生姜互为辅助,温阳降逆。却未见活血化瘀,缓急止痛之性。这一特性当责之于芍药,芍药柔肝,舒肝,和阴血,所以可以疏通血脉,行气导滞。在淡渗与温阳的诸药配合之下,其活血利水,缓急止痛之性就体现出来了。水邪即解,疼痛渐除,那么回到下利重者去芍药,芍药性酸寒敛阴,而少阴病水液代谢失常,不下利者,可用芍药,因其活学而有苦泻通利之性。但下利为有水气,水渍肠道,再用芍药其酸敛执行不利于化水,进而有闭门留寇之弊。所以把芍药去掉。再对比用于治疗膀胱气化不利的五苓散证,因其为水饮內停津液不能气化以下泻而小便不利,不能气化上承而口渴燥烦。水饮内停阻碍气机升降,所以心下痞。所以只要桂枝行气化水,水去则痞自消。与真武汤中水气并不一样,所以不用芍药,以防其敛阴之弊。

?

?

《伤寒论》一书中用到芍药的方剂很多,而且芍药的运用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源就在于仲景对病机的分析,治病求本的思想体现。那么总结起来芍药有酸甘敛阴、养阴和营、疏肝解郁、柔肝止痛、养血调经、等特点故《本经》中所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而非只用酸甘敛阴之性,最重要的还是对病机的条分缕析,用于阴分之患。从病源上考虑白芍的用法,限于篇幅,还未能尽述其所有功用。《别录》之:“通顺血脉,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等与《伤寒论》中很多芍药的运用相吻合。以上粗浅论述,请批评指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芍性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