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57岁,因“腹痛伴反复解黑色稀水样便5天”入院。患者5天前进食油煎鱼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开始疼痛程度较轻,伴明显胞胀感,后逐渐加重,放射至背部。伴恶心,无呕吐,无发热、头晕,无*疸、腹泻、黑便。次医院,急查尿淀粉酶U/L,白细胞13.19×/L,中性粒细胞70.9%,血小板×/L,血红蛋白g/L,谷丙转氨酶24U/L,谷草转氨酶37U/L。医院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欠佳。本次入院前第3日上午解黑便约ml,入院前第2日夜间先后排暗红色血便共约ml,入院前1日再次解黑便约ml。为求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既往有脑梗死病史。
诊治过程入院查体:体温36.5℃,呼吸16次/分,血压/mmHg,脉搏次/分。心率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腹平软,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阴性,腹水征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示:白细胞19.0×/L,血小板×/L,血红蛋白g/L;血生化示:ALT8U/L,AST15U/L,白蛋白28.9g/L,总胆红素5.2μmol/L,直接胆红素3.0μmol/L,间接胆红素2.2μmol/L,总蛋白50.6g/L,钾3.72mmol/L,钠.9mmol/L,氯96.2mmol/L,葡萄糖5.14mmol/L。凝血四项正常;大便常规示脓细胞阳性,潜血试验阳性;大便菌群分析示Ⅲ度菌群失调;大便培养示大量光滑念珠菌、少量肠球菌生长;床边心电图示心房纤颤、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胸片示主动脉硬化。肠镜检查:送镜达回肠末段,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苍白或暗红色,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局部有淡白苔(图1)。于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取黏膜4块进行活检,病理诊断为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图2)。腹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偏高,腹主动脉血流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及增强: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腹腔内肠管普遍扩张积液,考虑肠梗阻。
术者体会及启示本病例有如下特点:①中老年女性,临床上表现为腹痛、便血,呈急性病程;②有房颤及脑梗死的病史;③体查有全腹压痛、反跳痛等急性腹膜炎体征,心律绝对不齐;④化验检查血白细胞增高;⑤大肠镜检查示左半结肠糜烂溃疡,病理活检呈非特异性炎症;⑥CT示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某一段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病变。临床上分为坏疽型、缺血狭窄型和一过性缺血性结肠炎型,以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为高。发病可能与心血管病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有关。糖尿病或结缔组织病累及肠系膜血管,孕龄期妇女口服避孕药致肠系膜静脉内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容量下降、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管痉挛,以及腹泻、便秘致肠内压力增高等,都可能引起本病。该病好发于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区,特别是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临床上患者常以突发剧烈腹痛、排褐色或鲜红色血便就诊,常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排空症状。体查阳性体征不明显,呈轻度压痛、反跳痛,以左髂窝和盆腔部位明显;肠鸣音亢进,无明显肌紧张。肛门指诊直肠周围明显压痛,指尖带血。缺血性结肠炎症状的严重与否,取决于被栓塞动脉的大小、缺血时间的长短、侧支循环建立是否充分、有否合并细菌感染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正确等情况。内镜检查提示局限性肠壁黏膜糜烂。B超及CT可见不规则肠壁增厚、呈节段性分布,有时可发现引起缺血的血管性病变,对病因学诊断有一定帮助。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测量门脉和肠系膜静脉的血流动量,可见缺血肠段的血液明显减少,对判断血管内的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价值,并有助于确定缺血的范围。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有助于了解血管的走行分布,并发现血管一些特征性病变,如肠系膜动脉分支变窄、肠道血管分支不规则、动脉弓痉挛以及透壁血管充盈缺损等。该方法不仅能提供正确的诊断方法,而且还能提供有关病因学资料。来自:医脉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