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是感冒的真正罪魁祸首之一,看似毫不起眼,却为许多疾病理下了伏笔。古往今来,真正的名老中医都非常重视寒气的防治,著名的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虽然包罗世间疾病,却以"伤寒杂病"称之。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持人体健康,就得从排寒扶阳入手,寒气是万病的根子。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外寒(因外寒入侵致病)分类:
1、伤寒寒邪外袭,伤人肌表,阻遏卫阳:致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属表实寒证。
2、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内侵脏腑气血:寒入脾胃,致腹痛、肠鸣、泄泻、呕吐;寒邪郁结经脉,致手足拘急或四肢厥冷。中寒证属里实寒证。
内寒(因机体阳气虚衰,寒从中生)内寒从中生与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尤其是肾。肾阳不足是形成内寒的关键。里虚寒证又称阳虚证。
先说说寒的定义
由于感受寒邪或素体阳亏而阳虚阴盛、温煦失职、机能活动减退所致的证候,称为寒证。
寒邪的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祛寒,但若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寒凝血脉寒气聚于皮肤便形成粉刺,严重则郁结成痤疮。手足逆冷,肢端皮色青紫,或剧痛,脉沉细微弱,如冻疮、雷诺现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寒凝肝脉以少腹寒凝气滞疼痛为主要表现,如疝气、痛经。
寒性收引
"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入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克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中医说的“十病九寒”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何谓阳气?
《*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者,卫外而为固”。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二是宣化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三是卫外作用,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疾病。
《*帝内经》:“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当阳气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衰弱,如果阳气失充、功能减弱的话,筋脉也会变的僵直。阳有温煦的作用,还有推动我们脏腑功能亢进的作用,还有兴奋的作用。所以,包括我们的精神状态、思维,如果它是正常的,是兴奋的,这就是阳气在起作用。
而阴与它是相反的,比较寒的,比较冷的,向下的,向里的,这种衰退的,这种沉静的,就属于阴了。所以古人也讲,古人说的这个天地整个的万事万物当中,阴和阳是一对主要规律。所以《*帝内经》中也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所以在《*帝内经》当中也有这样的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就是平和的意思,二者协调,“秘”就是阳气密布于外,使阴精不来,耗泄,不耗泄于外,二者应该协调,应该统一,当一方太过,比如阴寒太过的话,它就会制约阳气,实际上就是消耗元气,如果阴盛了,不仅消耗元气,也就是谁阴寒太盛,又会使阳气不能够正常地布散到我们全身,它可以使阳气郁闭,不行,那么阳气被郁闭了,被不行了,那么阳气还能发挥它的作用吗?所以阳气的温煦的这种力量也就减弱了,因此人就感到越来越冷了,这是从阴阳之间的关系来去说明一个问题。
人身之阳气盛衰,往往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活跃的程度,但威胁人体阳气的莫过于寒邪。寒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体内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的情况有:
恶寒:即怕冷,这是由于寒邪外夹肌表后,体内阳气之一的卫气与外寒相搏,而见腠理闭寒,致使卫气受到遏制而不得宣泄,就产生恶寒,在恶寒的同时,亦可见到发热的症状,这是卫气郁结的缘故。
脘腹冷痛:是这外来寒邪经体表侵袭后,直入肠胃所致,寒邪损伤了人体脾胃的阳气,故胃脘部疼痛,同时还可出现呕吐清水,下利清谷,甚至四肢厥冷等症状。
脉象异常:寒象邪袭人所致脉象异常,主要是脉紧、脉迟、脉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经脉后,影响了脉内的气血运行。寒邪留著人体后,还能见到人体肌肉、皮肤、筋脉拘挛之象。
疼痛:这是寒邪侵袭人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寒邪侵袭肝脏经脉,阻碍肝经气血运行,引起气血凝滞,则见睾丸肿胀疼痛,即人们所说的“寒疵”其病;若寒邪客于四肢,则形成痹症,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即属此类。《*帝内经》里在探讨疼痛病的机理时,曾明确指出:“血虚则痛”,但血虚形成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寒邪入侵血脉后,造成血流不畅,由于血流不畅。血液的供应发生障碍,故产生疼痛。
今天我们针对中医的“寒”
摘抄几句经典
抄
经
典
《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
也就是说,所谓“凝”就是可以把气体变成液体,把液体变成固体;“滞”就是滞涩,不流通。
《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
寒邪与湿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内经》说:“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浊气在上,则生?胀。”
如果这水湿停在了胸腔,那它就会阻碍胸中之气的输布,会让人产生胸部胀满或是胸闷的感觉,这就是《内经》说的?胀。
如果寒邪和湿邪停在肺,就会咳嗽,咳嗽之余还常咯清稀痰,并且会怕冷,但是感觉身体又热又沉,甚至会脸和手脚都肿起来,这时看看舌苔,多半是又白又腻滑的一层。
若是寒邪和湿邪停在腰部,就会感到腰以下又重又冷,像坐在水里一样。因为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所以这种病又称为“肾着”。
《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说痹症的产生主要就是风、寒、湿三种致病因素叠加到一起。
《内经》又根据这三种致病因素主导程度的不同把痹症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行痹”,特点是疼痛游走不定,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第二类是湿邪带头的“着痹”,特点是关节不光疼,而且伴有全身又酸又沉的感觉;最后一类是“痛痹”,特点是肌肉、筋骨、关节疼痛,疼痛部位固定且比较剧烈。痛痹的疼痛非常有特点,就是这种疼痛遇到温热刺激疼痛会减轻,遇到寒冷刺激疼痛就会增加。
《素问·举痛论》中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灵枢》的《周痹》篇有言,“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怎么解决“寒”,下一期继续
-end-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
版权归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尊重个人劳动成果,侵权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