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夏季三邪很凶险,这样做才能安然一夏
TUhjnbcbe - 2021/5/28 17:44:00
北京皮肤病十佳医院在哪 北京皮肤病医院在哪 北京国际皮肤病医院如何 北京中西皮肤病医院咋样 北京看皮肤病的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21330.html

夏季是一年四季当中最难养生的季节,原因和夏季邪气复杂关系密切。春天以风邪为主,秋天以燥邪为主,冬天以寒邪为主,而夏季的主要邪气有三个。在夏季,人体要面临多方面邪气的侵袭,增加了防病养生的难度。

夏季的邪气之一:暑邪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由于夏天暑热太重,出汗多,导致人体发生气阴两伤的变化。气阴两伤引起气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同时出汗太多会引起津伤,血液变得粘稠,它运行的也会迟缓,所以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心梗。

暑邪分阴阳,应对需有别

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环境下所引发的中暑通常为“阳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阴暑

阴暑: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肢体拘挛麻痹等症皆属于阴暑。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医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也就是说,阴暑证其实是暑天受凉。

阴暑的治疗主要以辛温解表为主,因为阴暑是寒湿外袭,导致毛孔封闭,阳气在体内郁结化火所致。

因此首先应该解除表层的包围,其次再将进入体内的寒湿之气化掉。麻*、桂枝、生姜都是常见的解表药。所以有很多患者中暑后,只需要用生姜汁加糖灌服,即可缓解。取的就是生姜的解表功效。我们所熟悉的藿香正气水是治疗阴暑的良药,如果是流汗过多损耗津液所致的阳暑,藿香正气水无异于火上浇油。

阳暑

阳暑:是受热后伤津耗气所致,所以治疗应以清热补气为主。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故《素问·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可选取赤小豆20克,绿豆30克,西瓜皮60克,将西瓜皮洗净,削去外皮,切成丁块。

绿豆和赤小豆清洗干净,然后将三种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炖煮,煮熟后可代茶饮用,每天2-3次即可。

赤小豆的主要作用是祛湿,中医认为,暑必兼湿,清热的同时还必须去湿;而绿豆不但是清热的名药,在解*方面同样身手不凡,但注意不需去豆皮。

天下养生网提醒:到了夏季,有心脑血管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气阴两虚的情况。

夏季比较危险的群体

1、低血压患者,低血压出汗使得阳气耗伤,血压会进一步降低,容易发生中暑症,中暑还会出现休克。

2、三高症患者,三高症患者本来血液比较粘稠,运行迟缓。

3、老年人,由于整个血液循环是一步一步逐渐衰退的,所以心功能都在减退,暑气通于心,高温最容易出现危险的就是有心脏病的老年群体,所以老年人尤其要防治暑邪。

夏季的邪气之二:湿邪

进入盛夏后,雨水逐渐增多,夏季也要预防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湿邪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损伤人的脾胃功能,导致厌食、腹胀、腹泻、身体消瘦。

夏季贪凉也会使体内湿气加重。

湿邪

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皆为湿邪为病的常见症状。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皆因其湿而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所以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谓:“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三是易阻气机。因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人最易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另外,寒邪也属阴邪,同气相求,侵人也常伤及下部,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清(寒)湿袭虚,病起于下。”

不除湿气百病丛生

湿有两种

湿,有两种,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外湿),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内湿)。

外湿从来不孤*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比如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很难祛除。

祛湿妙招


  1、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尽量不要到外面潮湿的地方劳作。
  2、湿气大、阴雨天时不要常开窗,但最好仍进行通风。


  3、注意室内的抽风和抽湿。即使衣服难干也不要勉强穿不干的衣服。
  4、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外排。
  5、天气好时要多出外晒太阳,适当运动。

食疗祛湿

夏季祛湿是调理慢性病、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如何有效祛湿呢?

中医著名健脾祛湿方法

?一“四神汤”?

中医认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环境之外,身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才是我们祛湿的根本利器。因为脾胃虚,湿气才能产生,所以杜绝湿气生成之源才是关键!

四神汤是中医著名的健脾祛湿食方,其中“四神”是指:

薏仁

莲子

山药

茯苓

这四位“神仙”,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遗,制成的汤水对人体具有健脾、养颜、祛湿、降燥等诸多益处,几乎发挥出了“无敌”的功效,四神之名当之无愧。

四神汤的传说: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随伺在旁的四位爱臣、由于日夜操劳,加上舟车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继病倒,连御医也是束手无策,不久有一僧人帮他们开出了“莲子、薏仁、淮山、茯苓等量炖猪肚”的药方,四位大臣服下这药方之后,果然立即痊愈。

此后,每有官员南巡,皆以此方炖煮食物养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汤’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当这药方传到台湾之后,由于不清楚‘四臣汤’的由来,并且‘臣’和‘神’的台语发音相同,因此以讹传讹而成为‘四神汤’。

四神汤,以甘平为主,甘能治水,故能健脾和胃。

山药以补虚为长,茯苓以去湿为长;

薏仁有化湿之功,又能清热,因为湿久会化热,变成湿热,薏仁最擅长清湿热;

莲子养心安神为首功。

四神汤里不但有茯苓化湿,还有薏苡仁来清热,薏仁还能把湿气转化成津液,又有山药莲子补虚,且能镇水,达到安神之功,使湿气不再为害,从而整体调理身体,达到健康。

整体功效

祛湿清热,健脾养胃,美白皮肤,补益心肺,调肝固肾。

性平,适宜作为食疗,常常食用之。

四神汤的食谱

1、煲汤:

可以单独煮,也可以加入其它任何你要煮的汤里面,一起煮,因为四神汤的味道是甘淡的,不会影响其它汤的味道。

2、煮粥:

煮粥时,将四神汤的材料切成小丁,配合糯米或大米煮粥,长期坚持。

3、做糕点:

将四神汤材料弄成沫状,少量的加入到面粉里,发酵成馒头包子,也可以混入馅料里或者做成糕点。

(注意:四种食材的比例是1:1:1)

二、五气香囊来祛湿

邪伤人,损伤人体脾胃功能,五邪入五脏,湿邪通于脾,所以湿邪最容易伤到人体的脏腑。温阳可以祛湿。

臊焦香腥腐为五气,五气也可以入五脏,五气里的香专门入脾,所以中药里边闻起来比较香的那种,都有健脾的作用。

1、祛湿香囊:临床中遇到一些不喜欢服用中药的人群,可以做一个香囊,佩戴在身上既可以健脾祛湿,还可以预防蚊虫叮咬。

用料:肉豆蔻5克:健脾祛湿;砂仁5克:健脾胃、祛湿;佩兰10克:祛湿;藿香10克:健脾胃祛湿,同时发散外在风寒;丁香5克。

做法:取两颗肉豆蔻,用蒜臼砸开花;加入砂仁,砸扁;再放入丁香,佩兰和藿香;混合装入香囊袋子中。

三、按摩穴位赶走湿气

2、按揉阴陵泉穴

随着降雨的来临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潮湿的环境,容易让湿邪侵入人体,建议平时按揉阴陵泉穴,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约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该穴位时,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是祛湿要穴,具有健脾祛湿之效。

夏季的邪气之三:寒邪

夏季不但有暑邪、湿邪,还有寒邪。夏天在空调房中工作生活,这是一种外在的寒邪;另外,很多人到了夏季,由于炎热,就喜欢贪凉的饮食,饮食的这种寒邪从口而入,这些都会增加寒邪侵犯人体的概率。

由于夏天炎热,易出汗,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肌表腠理都是开泄的,寒就很容易直接侵入人体。轻者易得阴暑症,即鼻塞,流清鼻涕等这些风寒感冒的症状;重者,寒从肢体入侵人体,导致肢体关节的病症,如类风湿。

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伤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驱寒,但若寒邪亢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即“阴盛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伤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应对寒邪每天一杯姜水,治疗抑郁、胃病、痛经、过敏性鼻炎有效果。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搜索公号天下养生网,将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养生保健知识。

姜能够去腥,解*,同时还能提味,最重要的是它还有散寒的功能。都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季吃姜,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

不同的姜的作用

1、生姜偏重于发散外在的风寒,也能祛点内寒。如风寒感冒,姜与薄荷1:1开水冲服,能治疗夏季感冒。

2、干姜能散能守,既能发散外在风寒,也能祛脾胃的虚寒。干姜泡姜水有效抑制抑郁,还适用于温补脾胃,脾胃虚寒,四肢冰凉。

3、炮姜偏重于只守不散,只适用于人体内部虚寒,常用于临床治疗。

禁忌:儿童、孕妇、长疮的人慎食生姜。秋天不宜吃姜。

知道了三邪的应对方法吧?是不是很简单,几个小方法就能预防夏季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记得告诉你关心的亲朋好友,他们会感谢你哦~

来源:天下养生网综合

相关阅读

你得知道:夏季被这9种虫咬了可了不得!

夏季女性保健的六不宜

它是夏季第一瓜,一个瓜等于四味药,全身上下都是宝!关键还便宜

夏季湿气重,送你巧去湿气的三个小方法,一用就灵!

夏季让喝水成补药:护心、开胃还明目...你只差在水里加点这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季三邪很凶险,这样做才能安然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