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针学壹陆
TUhjnbcbe - 2021/5/21 22:11:00
第二十七节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也称“腹泻”。古代文献中的“飧泄”“濡泄”“洞泄”“溏泄”等,多指泄泻而言。

泄泻的发生常与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脾失健运是关键。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西医学中,泄泻多见于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疾病中。

主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

寒湿内盛: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得热则舒,脘闷食少,或兼见恶寒→发热等。苔白滑,脉濡缓。

肠腑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大便*褐臭秽,肛门灼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食滞肠胃: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拒按,泻后痛减,大便臭如败卵,纳呆,嗳腐吞酸。苔垢或厚腻,脉滑。

肝气乘脾: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泄泻→腹痛→肠鸣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红,苔薄白,脉弦。

脾胃虚弱: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腹部隐痛喜按,神疲乏力,面色萎*。舌淡,苔薄白,脉细。

肾阳虚衰:晨起泄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面色白。舌胖而淡,苔白,脉沉细。

1.基本治疗

治法健脾利湿,调肠止泻。取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三阴交神阙

配穴寒湿内盛配阴陵泉→脾俞;肠腑湿热配曲池→下巨虚;食滞肠胃配下脘→梁门;肝气乘脾配期门→太冲;脾胃虚弱配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配肾俞→命门。水样便配关元→下巨虚。

方义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的募穴天枢→背俞穴大肠俞,属俞募配穴法,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可调理肠腑而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各种泄泻皆可用之;神阙穴居于中腹,内连肠腑,无论急→慢性泄泻,用之皆宜。

操作神阙用灸,余穴毫针常规刺。寒湿内盛→脾胃虚弱可用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虚衰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贴敷取神阙。用五倍子适量,研末,食醋调成膏状敷脐,2~3日更换一次。用于慢性泄泻。

(3)穴位注射取天枢→上巨虚。选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1.针灸治疗泄泻效果较好。若急性胃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等因腹泻频繁而出现脱水现象者,应综合治疗。

2.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宜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1.《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2.《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一》:飧泄,大肠痛,巨虚上廉主之。

3.《针灸资生经·第三》: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

4.《杨敬斋针灸全书·卷之下》:一切泻肚,中管(中脘)→神阙→气海→关元→期门→天枢→脾俞→肾俞→三阴交。

5.《针灸大成·卷九》:大便泄泻不止,中脘→天枢→中极。

第二十八节痢疾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古称“肠澼”“滞下”“下利”。多发于夏秋季节。

痢疾的发生常与外感时邪疫*,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

西医学中,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性菌痢等。

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寒湿痢:腹痛拘急,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痢: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肛门灼热疼痛,小便短赤。苔*腻,脉滑数。

疫*痢: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脓血,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红绛,苔*燥,脉滑数。

噤口痢:下痢赤白脓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苔腻,脉滑。

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常因饮食不慎→受凉→劳累而发,发则便中带有赤白黏冻,或伴有脱肛。舌淡,苔腻,脉细。

1.基本治疗

治法通肠导滞,调气和血。取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

配穴寒湿痢配关元→阴陵泉;湿热痢配曲池→内庭;疫*痢配大椎→十宣;噤口痢配内关→中脘;休息痢配脾俞→足三里。久痢脱肛加气海→百会。

方义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的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原穴合谷,三穴同用,可通调大肠腑气,行气和血,气行则后重自除,血和则便脓自愈;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利湿。

操作毫针常规刺。寒湿痢→休息痢可用温和灸→温针灸→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急性痢疾每日治疗1~2次,慢性痢疾每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大肠→直肠下段→小肠→腹→脾→肾。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取天枢→上巨虚。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3)穴位熨敷取神阙。用平胃散研末炒热布包,趁热熨敷,用于噤口痢。

1.针灸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疗效显著。但中*性菌痢病情凶险,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急性痢疾发病时应进行床边隔离,注意饮食。

1.《丹溪心法·卷二》:久痢……灸天枢→气海。

2.《医学入门·内集卷一》: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白痢针合谷,赤痢针小肠俞,赤白针三里中膂俞。

3.《针灸集成·卷二》:赤白痢疾,脐中七壮至百壮,三阴交七壮。

4.《针灸逢源·卷五》:中气虚寒→腹痛泻痢,天枢→神阙。

第二十九节便秘

便秘是以大便秘结不通,排便周期或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为主症的病证。古代文献中的“脾约”“燥结”“秘结”等均指此病。

便秘的发生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关。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不利。无论是肠腑疾患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使肠腑壅塞不通或肠失滋润及糟粕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西医学中,便秘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如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所致的便秘等。

主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热秘:大便干结,腹胀,口干口臭,尿赤。舌红,苔*燥,脉滑数。

气秘:欲便不得,腹中胀痛,嗳气频作,胸胁胀满。苔薄腻,脉弦。

冷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虚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神疲气怯,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嫩,苔薄,脉细弱。

1.基本治疗

治法调肠通便。取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配穴热秘配合谷→腹结;气秘配中脘→太冲;冷秘配关元→神阙;虚秘配关元→脾俞。大便干结配关元→下巨虚。

方义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与大肠俞同用为俞募配穴法,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三穴共用可通调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照海滋阴,取之可增液行舟,两穴均是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

操作毫针常规刺。冷秘→虚秘可加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取大肠俞→上巨虚。选用生理盐水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3)穴位埋线取天枢→大肠俞→气海→足三里。以特制埋线针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每15日1次。

(4)穴位贴敷取神阙。芒硝30g,冰片10g,研末布包敷于穴位,纱布固定。1~2日一换,用于实证便秘。

(5)皮内针取左腹结。皮内针常规操作。

1.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效果较好。如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患者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并注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粗纤维瓜果。

1.《针灸甲乙经·卷之九》:腹中不便,取三里。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2.《针灸资生经·第三》:承山……太溪……治大便难……腹中有积,大便秘,巴豆肉为饼,置脐中,灸三壮即通,神效。

3.《针灸大全·卷之四》:大便难,用力脱肛,取内关……照海二穴,百会一穴,支沟二穴。

4.《医学入门·内集卷一》: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学壹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