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
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
峻下热结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
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草,
便秘口渴急煎尝。
大*、枳实、厚朴、芒硝。
大*(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煎煮方法:水煎,先煮厚朴、枳实,大*后下,芒硝溶服)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
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
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方中大*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硝、*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合用即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泻下通便。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本方用于阳明脏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补气,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润燥。
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以及年老、体弱等应慎用;孕妇忌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的比较
四个承气汤均用大*以荡涤胃肠积热。
大承气汤硝、*并用,大*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方论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苦寒以泄实去热。”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
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
温补中焦止痛强。
蜀椒、干姜、人参。
蜀椒3克,干姜12克,人参6克。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本证多由中阳衰弱,阴寒内盛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为主。
寒性收引,阴寒内盛,阳失温煦,故心胸中大寒,拘急作痛,甚则上冲皮起有头足,手不可触近。中寒内盛,胃失和降,故呕而不能食。
方中蜀椒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为君药。
以辛热之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蜀椒散寒之力;
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
人参补脾益气,配合饴糖重建中脏,为佐药。
本方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临床应用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为辨证要点。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凝气滞者亦不宜应用。
1
[附方]
*芪建中汤
[组成]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芪。
[用量]
*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功用]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
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出处]
《金匮要略》
1
[附方]
当归建中汤
[组成]
当归、桂心、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用量]
当归12g,桂心9g,大枣12枚,甘草6g,芍药18g,生姜9g。
[功用]
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
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1
[附方]
小建中汤
[组成]
饴糖、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1
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
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益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
*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
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
大建中汤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1
1、《金匮要略释义》:“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爱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3、《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秘传周易绝学---奇门遁甲推测运气,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