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三、针灸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经络技巧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四、五输穴大全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近代对五输穴的应用:井穴多用于各种急症急救;荥穴多用于各种实热病证;输穴多用于肢节痠痛及五脏病;经穴多用于气喘咳嗽,合穴多用于治疗六腑疾患。
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昏迷、厥证的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输穴表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井
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窍阴
大敦
荥
鱼际
二间
内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通谷
然谷
劳宫
液门
侠溪
行间
输
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经
经渠
阳溪
解溪
商丘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使
支沟
阳辅
中封
合
尺泽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至沟天井
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难经》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七十四难中“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可根据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等。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1)本经本穴补泻法,是指选取病变所属经脉的本穴进行补泻。如肺实证泻肺经本穴经渠,肺虚证则补经渠。
()本经本穴补母泻子法,是指选取病变所属经脉五输穴中本穴的母穴或子穴进行补泻。如肝实证取肝经本穴的子穴行间泻之,肝虚证则补其本穴的母穴曲泉。
(3)母子经本穴补泻法,是指选取病变所属经脉的母经或是子经的本穴进行补泻。如肺实证取其子经肾经的本穴阴谷泻之,肺虚证取其母经脾经的本穴太白补之。
此外如有必要的话,还可以选取病变所属经脉的表里经同样运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选穴,表里阴阳经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本穴的五行属性也一致。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厉兑井金)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隐白井木)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至阴井金)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遗;(涌泉井木)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
关冲腋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找;(关冲井金)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窍阴井金)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大敦井木)
一、总括
1、《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3、《灵枢》: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饮食不节病者,取之于合。
二、分述
1、井主心下满,病在脏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无知者,为病在脏,尤其是在中风昏厥时,常有神志改变之病症。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故能治急症。(井为圆形,为窍,上空、下水为寒、静,故能开窍,泻实,泄热+去寒,宁神)其他脏病也常用,例如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肝井大敦能治阳痿;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敦(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
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较浅,以刺血为多,一般不留针。
心下满,即中脘痞满。所谓满,有几说:
一说满为肺气不顺。阳经井穴属金,应肺主气,与清肃沉降相应,取阳经之井穴,针之能肃降下气消满;
一说满为肝气不疏。阴经井穴属木,应肝主血。与升发疏散相应。取阴经之井穴,针之能疏肝理气除满。
又一说心下满,多系土胜之实病。阳经井穴属金,金为土之子,点刺出微血,能达实则泻其子的作用而除满;阴经井穴属木,木能克土,针之能制土去满。
、荥主身热,荥俞治外经,病变于色者取之荥。这里的外经指经络所过的身体部位,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或为风「寒」、或为风「热」,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症。针一般也不留久。(荥者,水也,故能治身热;荥,缠绕也,故能治外经病变;荥同荣,荣光焕发,与色有光也,故能治病变于色者)
身热病,有二解:
一说系虚火之热,阴经之荥穴属火,针刺可补火不足。取肺鱼际、脾大都、心少府、肾然谷、心包劳宫、肝行间等阴经之荥穴,能补火治虚火,
一说火有余。阳经之荥穴属水,针刺可清火;取胃内庭、胆侠溪、大肠二间、小肠前谷、膀荥通谷、三焦液门,以清热治实火。
虽皆治身热病,但也有一说,即阳荥主外热,阴荥主内热。
例如:常用三焦经之液门穴治疗感冒特效,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治疗感冒喉痛及气喘(多因外感引起),临床上治疗肺炎热病喘咳,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此外胃经热病常取内庭,肝经热病常取行间等也是临床常用。
3、俞主体重节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经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