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35岁的张女士,是一名教师,半年前当上班主任后就出现了拉肚子的毛病:上课上到一半,肚子一痛,只能忍着,越忍越痛,下了课就往厕所里跑;年级会议,报告途中,也会突然肚子痛,想上厕所,常常是一天就要去三四次厕所。久而久之,拉肚子对张女士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张女士特意去看了消化科,做了肠镜检查,却被告知肠镜报告正常,未见有炎症。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转诊脑病心理科。虢周科主任接诊后,了解到张女士是工作变动后出现的症状。并且做了量表评估,显示张女士有焦虑特质。肠镜报告也无异常。确诊其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明明是拉肚子,怎么搞到成了心理病?还是肠易激综合征?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
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需要提醒的是,临床上,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极其相似,患者都有腹痛、腹泻的情况,但二者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肠炎主要是由肠道有炎症、病变引起来,除有腹痛、腹泻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血便或脓便,甚至是极其恶臭的大便。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病变。
而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其肠道黏膜是没有病变的,也不会出现血便或者是脓便。
更为重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一般预后比较好,患者无需过分担忧。
临床状态医学谈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遗传、环境致病因素、性别、动力紊乱、内脏的敏感性异常、肠道感染、脑肠肽等因素相关。
近期相关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与心理因素有关,肠道的痉挛和腹泻可由焦虑引起。基于此,发现以心理因素为关键治疗方向,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病因病机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归属于“泄泻”、“腹痛”范畴。
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腹痛”范畴;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症者,应属于“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和(或)肝失疏泄是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环节,肝郁脾虚是其发生的重要病机,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
诸多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形成水湿、湿热、痰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滞气机,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则泄泻;病久则脾肾阳虚,虚实夹杂。
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四诊(望、闻、问、切)信息,肠易激综合征可分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脾胃湿热、寒热错杂等证型。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01药物治疗辨证论治,调整机体的证候状态,如:抑肝扶脾、健脾理气、化湿止泻、温补脾肾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本身有抑郁、焦虑的特质,针对抑郁、焦虑的病理机制,运用具有抗抑郁、焦虑作用的药物,抗抑郁、焦虑作用的单味中药有贯叶金丝桃、石菖蒲、郁金、淫羊藿、红景天等,抗焦虑抑郁的中药药对有柴胡-*芩,白芍-当归等。
02外治方法1、点按穴位法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肠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艾灸穴位法
足三里在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3、针刺疗法
可选择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太冲(双)、百会、印堂等穴位。
4、心理治疗
中医语言心理治疗,通过劝慰开导的方式,告知患者腹泻在中医来讲属于脾虚的表现,因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个性内倾,容易焦虑、抑郁,而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在五行中属木,脾属土,五行生克中,木克土,肝气郁结不通便会克脾胃,导致木郁土壅。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治疗的方式,可以改善患者肝气郁结的状况,从而达到调节的作用。
医生
虢周科
主任医师
脑病内科
(扫描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
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
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
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二、八脉交会穴的交通途径在八脉交会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会于其穴,是经交而穴通。
(一)公孙通冲脉
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在腹部关元、大趾和胸中等处相交通。《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入腹。”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曰:“…历公孙…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上膈,注于膻中。”《灵枢·逆顺肥瘦》曰:“冲脉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下循跗入大趾间。”《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难经·二十八难》载:“冲脉者……至胸中而散也。”
(二)内关通阴维脉
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在胸膈部互相交通。《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下膈……下臂,行两筋之间。”《十四经发挥》载:“循郄门、间使、内关……”《奇经八脉考》曰:“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上胸膈……”
(三)足临泣通带脉
足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与带脉在季胁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循胸过季胁。”《十四经发挥》曰:“过季胁,循带脉、五枢、维道。”《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奇经八脉考》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四)外关通阳维脉
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在肩臂部臑会、天髎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滑伯仁注曰:“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针灸甲乙经》:“天髎为手少阳、阳维之会。”《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
(五)后溪通督脉
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交肩上。”《十四经发挥》载:“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奇经八脉考》载:“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
(六)申脉通阳蹻脉
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与阳蹻脉直接相交。《针灸甲乙经》:“申脉为阳蹻脉所生也。”《十四经发挥》:“阳蹻脉者……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
(七)列缺通任脉
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任脉在腹部中焦胃脘相互交通,又通过手太阴经别与仔脉在喉咙部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上出缺盆,循喉咙。“《奇经八脉考》:“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喉咙……”
(八)照海通阴蹻脉
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与阴蹻脉直接相交,且照海又通过足少阴肾经与阴蹻脉在喉咙部位相互交通。《针灸甲乙经》:“照海,为阴蹻脉所生。”《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循喉咙。”《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奇经八脉考》:“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至喉咙。”
三、八脉交会穴的会合途径
(一)公孙与内关
脾经公孙(通冲脉)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其具体途径分别是:①会于脾胃。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故滑伯仁注:“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而《十四经发挥》也说:“冲脉者……其在腹也,行于幽门、通谷。”又说:“阴维……与足太阴会于腹哀。”滑伯仁注曰:“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②会于心。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③会于胸。如《素问·骨空论》:“冲脉者一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奇经八脉考》又说:“阴维……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行入小腹……循胁肋……上胸膈。”
(二)足临泣与外关
胆经足临泣(通带脉)和三焦经外关(通阳维),主要通过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肩及目外眦。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肩。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②会于目外眦。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内)眦……三焦手少阳之脉……至目锐眦。”
(三)后溪与申脉
小肠经后溪(通督脉)和膀胱经申脉(通阳蹻脉),主要通过足太阳经、手太阳经、阳蹻及督脉会合于肩胛、目内眦。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肩胛。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②会于目内眦。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奇经八脉考》载:“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
(四)列缺与照海
肺经列缺(通任脉)和肾经照海(通阴蹻),主要通过足少阴、手太阴、任脉及阴蹻会合于肺、胸膈、喉咙。其具体途径是:
①会于肺。如《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属肺……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灵枢·营气》认为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②会于胸膈。《灵枢·脉度》载:“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循胸里入缺盆。”《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上膈……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
③会于喉咙。《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咙。”《素问·骨空论》:“任脉者……循腹里……至咽喉。”《灵枢·脉度》:“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出人迎之前。”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一)阴经八脉交会穴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
(1)公孙-足太阴脾经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jiǎ)疝(shàn),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它不但运用在未病前的预防上(如《内经》中的摄生法),也可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及发展趋向,及早地加以处理,达到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病程的目的。③公孙治妇科病《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因此,冲脉功能为主胞宫孕子育胎,滋养肾之精气,以荣发充鬓和精成,故通冲脉之公孙能治妇科疾病。④公孙与内关相应配伍《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难经·二十九难》:“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阴维为病,苦心痛。”《灵抠·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由上可见,冲脉、内关、公孙病候均有里急和腹内作痛拘急。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病候为实则心痛。公孙与内关均主脏腑的痛证,故两穴相应配伍。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络穴,心包属火,脾属土,故内关与公孙上下配伍属五行相生(火生土)配伍法。(2)内关-手厥阴心包经①阴维脉病候与内关病候手厥阴之别络内关病候,《灵枢·经脉》载:“手心主之别……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难经·二十九难》:“阴维为病苦心痛。”手厥阴心包经别络之病候与阴维脉之病候均有心痛。②内关主治心病,兼治其他四脏之病手少阴心经循行,《灵枢·经脉》载:“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心系,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之络脉。《类经》七卷第二注曰:“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之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主也。”所以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肺在胸,肝胆脾在两胁,故能治心胸痞胀,积块坚横胁抢,如胁痛、心痛、结胸里急等症。总之主要治心,其他四脏为兼治,如肺宜肃降,心宜宁神(宁神即肃静之意),当肺干咳不已,用手太阴肺经腧穴外配内关以镇其咳。又如肝病胁部胀痛时配用内关以疏其肝,因心包属火,肝属木,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这是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③内关主治神志病《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心包络代君受邪,从治疗言,心包经代君行事,所以从病理角度来讲,心与心包是相合的。心生血而藏神,脉为血体而神用,故称脉舍神。心包经主脉所生病,故内关能治神志病。④内关主治疟疾疟疾是外邪入于少阳半表半里,营卫相持,正邪交争而病发。邪入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定时。先寒治阴,后热治阳,故先刺与手少阳互为表里经之里经手厥阴之内关以出阴邪,后刺手少阳经之外关以治阳邪。
2.列缺配照海
(1)列缺-手太阴肺经
①任脉病候与列缺病候《灵抠·经脉》谓肺经别络列缺病证:“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音去,指张口状,欠,即呵欠,张口呵欠之意),小便遗数。”《素问·骨空论》谓任脉病证:“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于带下瘕聚。”肺经别络病证小便遗数与任脉病证带下都是前阴病。②列缺兼治肾病
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其病候虚则欠,小便遗数。肾主纳气,肾虚则失其纳气为呵欠。小便遗数,遗指小便不禁,数指小便频数。肾者,为水脏,主津液。水有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中之浊者,由三焦决渎下行至肾,归肾之水为浊,由膀胱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