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又名楝实、金铃子,是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的理气药之一。
川楝生于疏林中潮湿处,其果实川楝子在冬季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而得。川楝子呈类球形,直径2~3.2厘米,表面*色或*棕色,微具光泽,具深棕色或*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肉厚,浅*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色,肉*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川楝子古代的炮制方法和内容相当丰富,南北朝刘宋时代就有酒拌蒸后去核的炮制方法。在这之中既有操作方法的记述,如:“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槌碎,用浆水煮一伏时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雷公》)";“先以酒浸润,俟上皮核剥去虚皮,焙干以面炒,入木臼内,杵为粗末,罗过去核,方入药用”(《局方》)“,也有炮制标准的要求,如炒法,就有炒微*、炒令*、微炒、炒令黑、炒焦等不同要求。到了清代则对炮制作用有较多的论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得配》)”。在众多的炮制方法中,除炒法应用较普遍外,其特点是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辅料制法中,有用单一辅料的,也有用复合辅料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药制的内容。其中炒法、盐制、醋制、酒制等法沿用至今,尤其以炒法和盐制为目前常用方法。
现代炮制川楝子主要以生川楝子、炒川楝子、盐川楝子为主。
1、川楝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
2、炒川楝子:取净川楝子,切厚片或砸成小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炒川楝子为厚片或不规则碎块,表面焦*色,质泡,有焦气,味苦涩。
3、盐川楝子:取净川楝子片或碎块,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盐川楝子,表面深*色而味咸苦。
文献记载,川楝子味苦,性寒,《纲目》曰“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生品有*,且能滑肠,长于杀虫疗癣,亦能泻火止痛,多用于虫积腹痛、头癣。川楝子炒后可缓和苦寒之性,降低*性,并减轻滑肠之弊,以疏肝理气力胜,常用于胁肋胀痛、胃脘疼痛。盐制川楝子能引药下行,作用专于下焦,长于疗疝止痛,还有理气散结,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疝气疼痛。
临床应用效果表明,川楝子驱虫效果远不如川楝皮,故现在临床上已少有用川楝子作为专门驱虫药,多用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故为肝郁气滞,胁肋和胃脘疼痛及疝痛的常用药。因此,目前炒川楝子和盐川楝子应用较广,尤以炒川楝子常用。但也不必拘泥于三者的侧重点,临床可以灵活运用三种炮制品:当患者肝气郁滞,肝胆火盛,胁肋或脘腹胀痛,自觉痛处有热,特别是兼有便秘现象时,则宜用生川楝子,不但能理气止痛,而且疏泄肝热的作用比炒川楝子强,兼有滑肠通便作用;若疝痛病人有大便溏泄的情况时,也可用炒川楝子,同样能理气止痛,这与古方常用炒川楝子、巴豆制川楝子、酒川楝子治寒疝疼痛的道理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川楝子性寒,容易中伤脾胃阳气,故脾胃虚寒者忌服。与川楝同科属不同种的植物苦楝树的成熟果实,称为苦楝子,其性状与川楝子略有不同,但是性能功效相似,但*性苦楝子较川楝子大,应区别用药,不能混淆。
川楝树除了其果实川楝子能入药,楝花也是一种药物。楝花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花,其外用可治热痱,《纲目》:"热痱,焙末掺之。"
注意:以上诸药请在正规执业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请勿自行处方。
文案:李婧
编辑:佟常青
参考资料:《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药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