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整理
TUhjnbcbe - 2021/1/30 20:01:00
北京白癜风费用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3521.html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其病情轻者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症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一,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1)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头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

2)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3)方药:荆防达表汤

2.风热感冒

1)症状:发热较重,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浊涕,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口干欲饮,舌苔薄微*,舌边尖红,脉浮数。

2)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3)方剂:银翘散

3.暑湿感冒

1)症状:发热,微恶风,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肿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脘痞欲吐,尿短赤,舌质红,苔*腻,脉濡数。

2)治法:清暑袪湿解表

3)方药:新加香薷饮

第二节,咳嗽

一,外伤咳嗽与外感咳嗽

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

相同点:

同为咳嗽范畴,均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

不同点:

病因病机

情志不畅、饮食不节

外感六淫、邪伤肺气

起病

病程

症状

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兼见他脏病证

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

治疗原则

多为邪实正虚,治以去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防宣散伤正

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忌敛涩留邪

二.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荆芥)

②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③风燥伤肺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2.内伤咳嗽

①痰湿藴肺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半夏、茯苓)

②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桑白皮、栀子)

③肝火犯肺

治法:清肺泄肝,化痰止咳

方药:*芩泄白散合黛蛤散

④肺阴亏耗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第三节,哮病

4.哮病和喘证鉴别

二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以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息言,呼吸气促困难,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第四节,喘症

5.实喘的分证论治

1.风寒袭肺

1)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治法:宣肺散寒

3)方药:麻*汤

2.表寒肺热

1)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脉浮数或滑。

2)治法:散寒泄热,宣肺平喘。

3)方药: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

1)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

2)治法:清泻痰热

3)方药: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1)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舌质淡,苔厚白腻,脉滑。

2)治法:化痰降逆

3)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犯肺

1)症状: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舌苔薄白,弦脉。

2)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3)方药:五磨饮子

第五节肺痈

6.肺痈:是指由于热*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病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间为主要表现。

7.肺痈的分期[1]初期[2]成痈期[3]溃脓期[4]恢复期

第六节肺痨

8.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特征。

第二章心系疾病

第一节心悸

9.心悸:感受外邪、七情所伤、药食不当(特有)体虚劳倦

10.惊悸与怔忡

惊悸

怔忡

相同点:

二者均属心悸范畴,均以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不同点:

病因病机

七情所伤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起病

病情

较轻

较重

症候虚实

实证居多

每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症状

病势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

第二节,胸痹心痛

11.胸痹和心痛的诊断和辨别诊断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厥脱等危候,多属真心痛,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长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运动试验心电图等)、心功能测定、心肌标记物、硇漪酶学、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2.胸痹心痛与胃脘痛的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但胸痹心痛多为门痛,虽与饱餐有关,常在休息服药后缓解。胃脘痛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真心痛有时也表现为胃痛,应警惕。

13.胸痹心痛

①心脉瘀阻

1)症状:心胸刺痛,部位固定,入夜尤甚,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或伴胸闷心悸,日久不愈。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

2)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3)方药:血府逐淤汤(丹参、柴胡)

②气滞心胸

1)症状:心胸满闷,疼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胃皖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3)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陈皮)

③痰浊闭阻

1)症状:心胸窒闷疼痛,闷重痛轻,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3)方药:瓜萎薤白半夏汤

④寒凝心脉

1)症状:猝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甚则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2)治法:宣痹通阳,散寒止痛

3)方药:瓜萎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

第四节不寐

14.不寐的分证论治

1.肝火扰心

1)症状: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舌红苔*,脉弦而数。

2)治法:疏肝泄热,镇心安神。

3)方剂: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

1)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头痛,目眩。舌偏红,苔*腻,脉滑数。

2)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3)方剂:*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

1)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3)方剂:归脾汤

4.心肾不交

1)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3)方剂:六味地*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

1)症状:虚烦不寐,触事易惊,舌淡,脉细数

2)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3)方剂: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第三章脑系疾病

第一节头痛

15.外感头痛与外伤头痛

外感头痛

内伤头痛

相同点:

二者同属于头痛范畴,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不同点:

起病

症状

一般痛势较剧,多以跳痛、灼痛、胀痛、重痛为特点

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证候虚实

多为实证

多为虚证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外邪致病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

治疗原则

当以疏风祛邪为主,并根据夹寒、夹湿、夹热的不同,兼以散寒、祛湿、清热

虚证当益气升清,滋阴补血;实证当平肝、化痰、化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

16.外感头痛的分型治法方药症状

1.风寒头痛

1)症状:头痛连及颈背,痛势较剧烈,苔薄白,脉浮紧。

2)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3)方剂:川穹茶调散

2.风热头痛

1)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舌尖红,苔薄*,脉浮数。

2)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3)方药: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

1)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滑

2)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3)方药:羌活胜湿汤

第二节眩晕

17.眩晕

①肝阳上亢

1)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脉弦。

2)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3)方药:天麻钩藤饮

②痰浊上蒙

1)症状:眩晕,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2)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3)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第三节中风

18.中风是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19.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20.辩中经络与中脏腑无神识昏蒙者属于中经络,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有神识昏蒙者属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21.中风之后遗症

[1]半身不遂方药:补阳还五汤

[2]言语不利方药:解语丸

第四节痴呆(选择)

第五节癫狂(选择)

第六节痫病

22.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之异常的病证。发作时精神恍惚,甚至突然扑倒,昏不知人,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常伴疲乏无力等症状。

第四章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胃痛

23.

胃痛

真心痛

相同点:

二者同属胃痛范畴,均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不同点:

病情

病因病机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

心脉痹阻

病变部位

症状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起病

24.胃痛的分证论治

[1]寒邪克胃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保和丸

[3]肝气犯胃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

[4]脾胃湿热治法:清中化湿,理气和胃方药:清中汤

[5]淤血停胃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不足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芪建中汤

第二节痞满

25.痞满: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第三节呕吐

26.呕吐的实证

[1]外邪犯胃方药:藿香正气散

[2]食积內停方药:保和丸

[3]痰饮中阻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方药:四七汤

第四节噎膈

27.噎膈:以吞咽食物哽咽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格拒,不能下咽

第五节呃逆

呃逆: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证,别名为哕。

第六节腹痛

28.腹痛的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

1)症状:腹痛拘急,急迫剧烈,得温痛减,舌苔白腻,脉沉紧。

2)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3)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

1)症状:腹部疼痛,胀满据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燥或*腻,脉滑数

2)治法:通腑泻热,行气导滞

3)方药:大承气汤

3.饮食停滞

1)症状: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

2)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3)方药:枳实导滞丸

4.气机郁滞

1)症状:腹部疼痛,胀满不舒,痛无定处,舌苔薄白,脉弦。

2)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方药:柴胡疏肝散

5.瘀血阻滞

1)症状:腹部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势较剧,,舌质紫黯,脉细涩。

2)治法:活血化淤,和络止痛。

3)方药:少腹逐瘀汤

6.中脏虚寒

1)症状:腹痛绵绵,时做时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3)方药:小建中汤

29.

泄泻

痢疾

相同点:

二者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要临床表现

不同点:

症状

粪便稀薄,无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

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

病机

脾失健运,湿邪内盛

邪客大肠,与气血搏结,气血壅滞,腐败化为脓血

治疗原则

运脾化湿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清之,寒痢温之

病因

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

外感时疫邪*

30.泄泻的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31.暴泻的症状治法方药分型

1.寒湿内胜

1)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2)治法:散寒化湿

3)方药: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

1)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脉濡数

2)治法:清热利湿

3)方药: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

1)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32.久泻的方药

1)脾胃虚弱---参芩白术散

2)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3)肾阳虚衰---四神丸

33.痢疾分为湿热痢疫*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

34.便秘之实秘的治法方药症状

1.肠胃积热

1)症状: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

2)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3)方药:麻子仁丸

2.气机郁滞

1)症状: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舌苔薄白或薄*或薄腻,脉弦。

2)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3)方药:六磨汤

35.胁痛的分证论治(小题)

1.肝郁气滞

1)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舌苔薄白,脉弦。

2)治法:疏肝理气。

3)方药: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

1)症状。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粘,胸闷纳呆。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2)治法。清热利湿。

3)方药。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

1)症状: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紫黯,脉沉涩。

2)治法:袪瘀通路,

3)方药:血府逐瘀汤。

4.肝络失养

1)症状: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2)治法:养阴柔肝

3)方药:一贯煎。

36.*疸是以目*,身*,小便*为主证的病证

37.阳*和阴*的分证论治

1.热重于湿。

1)症状,身目俱*,*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舌苔*腻脉象弦数。

2)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

3)方药:茵陈蒿汤。

2.湿重与热。

1)症状,身目俱*,*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舌苔厚腻微*,脉象濡数或濡缓。

2)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3)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丹

3.胆腑郁热

1)症状:身目发*,*色鲜明,上腹右肋胀闷疼痛,苔*舌红,脉弦滑数。

2)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

3)方药:大柴胡汤。

4.疫*炽盛

1)症状:发热急骤,*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舌质红绛,苔*而燥,脉弦滑或数

2)治法:清热解*凉血开窍,

3)方药:千金犀角散。

阴*

1.寒湿阻遏

1)症状:身目俱*,*色晦黯或如烟熏。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2)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

3)方药:茵陈术附汤。

2.脾虚血亏。

1)症状,面目及肌肤淡*,甚则晦黯不泽,肢软乏力。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2)治法:健脾温中,补养气血,

3)方药:*芪建中汤。

38.*疸与萎*的鉴别诊断

*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目*,小便*。萎*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不泽,目睛及小便不*,常伴头晕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39.积聚(癥瘕):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40.鼓胀(水蛊、血臌):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症的病证,临床表现为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脉络显露。

41.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诊断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黯,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肾脾肺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晃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42.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气鼓。

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鼓”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血鼓

43.瘿病是以颈前正中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44.瘿病的诊断(了解)

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诊断要点,结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期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一般生长缓慢,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2)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后期可见面部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口苦,眼球突出,手抖,脉数等表现。

3)女性多见,且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45.瘿病与消渴的鉴别诊断

消渴病多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而颈部无瘿肿。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46.瘿病的分证论治之气郁痰阻

1)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涨。苔薄白脉弦。

2)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3)方药:四海舒郁丸。

47.瘿病得分证论治之痰结血淤

1)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2)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3)方药:海藻玉壶汤。

48.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49.疟疾的分类:

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冷瘴劳疟

50.水肿的基本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51.首辩阳水阴水

阳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可兼有表证,多属热证,实证。阴水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多属寒证虚证。

52.阳水的症状分型治法方药

1.风水相搏。

1)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2)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3)方药:越婢加术汤。

2.湿*浸淫

1)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舌红苔薄*脉浮数或浮滑数,

2)治法:宣肺解*,利湿消肿,

3)方药:麻*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饮。

3.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情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

1)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舌红苔*腻脉沉数或濡数

2)治法:分利湿热,疏理气机

3)方药:疏凿饮子。

53.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主要特征的病证

55.癃闭:癃闭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特征,每日排尿总量明显少于正常,严重者甚至无尿,无小便频数及排尿涩痛等症状。如〖医学新语小便不通〗所说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难出。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56.六淋的辨证要点:热淋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短赤,溲时灼痛,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刺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小便带血,排尿有涩滞疼痛感。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57.淋证的分证论治之热淋(可能全有问问再打)

1)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苔*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3)方药:八正散。

58.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

59.遗精之君相火旺的症状治法方药

1)症状:遗精梦泄,性欲亢进,易举易泻,舌红苔少或薄*脉细数,

2)治法:清心泻肝

3)方药:*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60.元代〖丹溪新法六郁〗将郁证列为专篇提出了气,血,热,食,湿,痰的六郁之说

61.噎膈应当与梅核气相鉴别。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做食管检查可有异常发现

62.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填空)

63.紫斑:四肢及躯干部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常反复发作

64.咳血与吐血鉴别诊断:咳血与吐血均为血液经口而出的病症,但两者区别明显。咳血的病位在肺与气道,血色鲜红,常伴有泡沫痰液,咳血之前多伴有喉痒,胸闷之兆,血常随咳嗽而出,一般大便不黑,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心悸等旧疾。吐血病位在胃与食道,血色多紫黯,常混有食物残渣,常伴胃脘不适,恶心等症状,血随呕吐而出,大便常呈黑色,往往有胃痛,胁痛,*疸,膨胀等旧病。

65.血证治疗原则为治火治气治血

66.咳血之肝火犯肺的症状治法方药

1)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2)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3)方药:黛蛤散和泻白散。

67.吐血之胃热壅盛的症状治法方药

1)症状,胃脘灼热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舌质红苔*干,脉数,

2)治法:清胃泻热凉血止血,

3)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68.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69.消渴:是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伴体重减轻,甚至削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70.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71.消渴与瘿病的鉴别诊断:

可出现多食易饥,削瘦等表现,但临床以颈部喉结两旁肿大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且常有眼球突出,或伴心悸,急躁,手颤,多汗,大便次数增多等表现,无多饮,多尿等症。

72消渴的分证论治之胃热津伤胃热炽盛的症状治法方药72消渴的分证论治

1)肺热津伤

症状:口渴多饮,尿多,多食,烦热,口干舌燥。舌质红,舌苔*,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2)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尿量增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脉实有力

治法:清泻胃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

3)气阴两虚

症状:口渴引饮,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或便溏,或饮食减少。舌质淡

,苔少而干,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养胃

方药: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

4)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丸

5)阴肾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甚至饮一溲一,或浑浊,或清长,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益阳固摄

方药:《金贵》肾气丸

中会医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