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万友生教授,是江西省全国著名的中医学术专家,国家级著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帖专家。生前曾任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等职,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
深圳万众国医馆的创办者万兰清教授,是万老的女儿暨学术继承人。她撰写的论文《倡导寒温统一的万友生》,对万老的学术思想做了代表性的概括,先后收录于《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一集、《中医临床家万友生》等著作中。
在万教授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万老波澜起伏、精勤不倦的中医人生,看到万老融汇古今、严谨治学、大胆创新的中医态度,更可以学习到万老关于“寒温统一外感热病体系”的学术思想精华。感谢中医前辈们的不吝教导、谆谆用心,读到此文不敢独享,在此平台与广大中医学人、爱好者分享!
万友生教授(—),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人氏。17岁(年8月)时有幸考入由当时江西中医界“四大名医”之首的姚国美创办的江西国医专修院第二届学习中医。当时在校学子中包括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等老前辈,数十年后都成为江西中医界栋梁。
先生在校三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惜未及毕业,即逢抗日战争爆发,师生星散。此后即开始了携家带口、颠沛流离的战乱逃亡生活。
在这八年中,先生怀抱济世救人的宏愿,虽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医学生,一个普通难民,却以非凡的毅力,一边用已学的医学知识为难民看病,一边完成未竟的学业,同时进行医与药的深入研究。这从现今仅存的当年先生毛笔正楷手抄本《伤寒六经分症表》(周岐隐著)、《诸病症治提要表》、《药物分类提要表》、《国药分类》、《药选》等线装书可略窥一豹。也正是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造就了一位名医的雏型。在21岁至32岁(年至年)这10余年里,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名重一方的中医师,达到他医学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全国解放后,先生对旧中国*府扼杀中医的*策痛恨已极,因而衷心拥护人民*府并为新中国中医事业倾注全部的热情与精力。年,由中医学会力荐,在南昌市率先应聘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工作。作为中医科负责人,积极为中医工作奔走呼号,显示了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被聘为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南**委员会卫生部中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在工作过程中,他深感要发展中医事业还得从中医教育入手,从根本上抓起。因而在年进入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年改为江西中医学院)担任教导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同时讲授《伤寒论》、《温病学》。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教材都是自己动手编写的。先生在此后直到年长达10年的系统理论教育工作中发现,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它们在历史上被分为两个对立的学派,形同水火,互不相容,其实分之各有缺陷,合之则成完壁。至此,先生的寒温统一学术思想渐趋成形。
无论是在中医临床、行*还是教学工作中,先生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把前10余年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再回到理论上进行检验、升华,使理论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又更好地指导临床。这几乎占用了他业余时间的全部。迄至年止,先生陆续有67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中医界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他事业的第二个高峰。
年,“文革”浩劫,先生首当其冲,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直到年,历经磨难,无限凄凉。在校办桃花农场强制劳动,每月只有20元生活费,一家8口全部下放,一人一处,天各一方。其孤凄困苦无以复加。
年,学院*委为贯彻中央“教育要革命”,“教材要改革”的指示,令短期内写出新学科新教材。先生久怀寒温统一素志,建立热病学科体系,编写寒温统一的《热病学》教材正合心愿。于是他戴着一顶“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厚积薄发,日夜不休,硬是让72届工农兵学员及时用上了新教材。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寒温统一的“热病学”教材。
年粉碎“四人帮”后,科技振兴,先生当选为“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代表,并代表江西中医药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就座。学术环境日渐好转,先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在久郁之后喷薄而发,著作与论文不断问世。他的寒温统一学术观点广为传扬,声誉日隆。四度受邀赴京为当时国内唯一的中医研究生班讲课,先后受邀赴全国10余所中医学院和中医药研究院、所讲学或主持研究生论文答辩,学术交流活动十分繁忙。同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往来反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寒温统一热病理论研究方面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出版专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著作等身,奠定了全国一流的学术地位。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达到了先生事业的第三个高峰。
在80年代中后期,先生进入了一个专家参*议*,兼职众多,荣誉满身,忙于开会的特殊时期。65岁时被任命为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先后当选为省人大、*协多届代表、常委,中国科协“三大”代表,省科协三届常委,应聘为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常委,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江苏片片长,中国卫生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医年鉴》编辑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教育厅“高等院校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医学学科评审组”副组长中医学会江西分会第一届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江西分校校长,医院名誉院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等。还有许多杂志社编委、各种丛书编委、研究会顾问等等。至于各种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更是盈箱盈匣。
先生是个学者,尽管有一些行*工作经验,但绝非所长。故而担任省中研所所长及担负众多兼职的结果是使他精力分散、无法专注。他自感在任中研所所长的5年中,*绩难如人意,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以致在他人生最后的辗转病榻3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心中难安,成为老人一个终身的遗憾。
然而,作为一个学者,他无疑是成功的:倾毕生的心血,完成了寒温内外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框架,《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和《热病学》三书(被誉为《万氏三书》)的出版,记载了这一成功的里程;他是一个中医教育家,江西中医学院的首任教务处副主任兼内科教研组主任,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是一个中医理论家,35岁(年)就任《江西中医药月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也是一个临床家,《万友生医案选》真实地再现了他一生临床实践的业绩。晚年,他作为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也能够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号,竭尽棉薄之力。如恢复成立江西中医药研究所;发起成立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带领樟树中药调查组实地调查,调查报告引起中央重视,为药都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会举行的中医专家座谈会上,与许多国家级老中医一道为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献计献策。他常说,只要对人民有好处的事,都要尽力去做。记得他68岁时,不辞劳苦,连续5天在家乡西山街为西山万寿宫的筹建举行义诊,可谓盛况空前。
今天,值此先生诞辰90周年,逝世3周年之际,我们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其学术思想,正是对先生的最好纪念。作为学术传人,我责无旁贷。在这里,谨对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一个基本概括如下。
一.对热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先生寒温统一热病理论学术思想的形成,有以下三个阶段:对伤寒学说的研究及其《伤寒知要》的完成;对温病学说的研究及其《寒温统一论》的完成;对寒温内外统一的热病学说的研究及其《热病学》的完成。
先生对伤寒学说的研究凡60余年,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经历了一个深入浅出、拾遗补缺、崇实黜虚、由博返约的漫长过程。伤寒学派号称数百注家,注疏汗牛充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不能潜下心来,深入学习,并紧密联系实际,是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的。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师,自己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怎能给学生一个正确、实用的概念呢?又怎能让《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呢?凡是当年有幸听过先生讲授《伤寒论》的学生在这方面应有深刻体会。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先生为江西中医学院编写《伤寒讲义》、《温病讲义》,为江西中医学院函授大学编写《伤寒论讲义》(30万字),为厦门大学华侨中医函授部写成计70万字的《伤寒论函授讲义》(惜毁于文革动乱)和《伤寒医案选》,到年《伤寒知要》正式出版,反映了先生对伤寒学说的研究历程和风格特点。
老一辈的中医们都经历过在临床上挑大梁的阶段,而看得最多的就是外感热病。他们切身体会到伤寒与温病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无不视为至宝,日日研习之。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发现,伤寒学与温病学显系一脉同流,早在年就发表了《寒温纵横论》,孕育了寒温统一的热病学术思想胚芽。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先生从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内在联系的探讨中,发现二者在各自发病的外因(外五淫*、外五疫*)、内因(内五淫邪、内五体质)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均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年,先生应邀赴京为首届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讲学,讲题就是“讨论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随之发表了《关于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统一问题》和《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两文。引起了国内中医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