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的王女士,今年刚刚56岁,平时身体还算健康,除了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种慢性病,医院打过交道。可是半月前,却莫名其妙地生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老命。原来,半月前的一天晚上,由于老伴做的晚餐可口,王女士不由得多吃了一些,大约饭后3个小时,正好到了入睡的时候,王女士突然出现了剧烈的腹痛,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血便。这可把老两口吓坏了,急忙打电话找大夫。正好家距离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最近,通过熟人联系到了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高峰玉主任医师。高主任通过询问病史,敏感的捕捉到了这种疾病的蛛丝马迹,很快为王女士安排了肠镜检查,结果不出高主任所料,又一例缺血性结肠炎!经过高主任团队的积极治疗,王女士很快痊愈出院了,没有一点后遗症。
缺血性结肠炎也称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由于血供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炎症性反应和损伤。一般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致病原因可以是全身性的系统疾病如低血压所致,也可以是由于局部肠管的供血动脉的狭窄或栓塞所致。大部分情况下,很难发现确切的病因。
腹痛、腹泻和血便是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称为“缺血性结肠炎三联征”。
(内镜下缺血性结肠炎表现)
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最常见的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症状包括腹痛、轻度至中度的结肠出血。症状和体征的敏感性:腹痛(78%),下消化道出血(62%),腹泻(38%),发烧超过38°C(34%);体征:腹痛(77%),腹部压痛(21%)。
从病因上讲,引起起结肠缺血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血管阻塞型,另一类为非血管阻塞型。
1.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主要是肠系膜血管的损伤、动脉硬化、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腹主动脉重建时手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等等。
2.非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
大多为自发性,通常不伴有明显的血管阻塞,临床上难以找到明确的引发结肠缺血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在发生结肠缺血性改变后,肠系膜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异常可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有多种原因可以诱发自发性结肠缺血,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等,同时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同时服用可影响内脏血流的药物(如升压药等),可以明显增加结肠缺血的发生机会。肠系膜血供减少,引起结肠缺血;而大范围急性肠系膜血供障碍又可引起明显的不可逆性心输出量减少,因而导致肠系膜缺血的恶性循环。
最后,高峰玉主任医师指出,如果发生了突然的腹痛、便血,切不可讳疾忌医或者盲目就医,一定要到专业的消化内科就诊,因为缺血性结肠炎很容易误诊为结肠癌或者其他炎症性肠病,造成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文/周吉海编辑/胥潇)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