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糖能不能吃?为什么过量吃糖无益于健康?糖的危害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从中医的角度一一解答。
小时候,再怎么哭闹,一颗糖就能哄好。生活中,受了委屈不开心,一份甜品就可以让心情瞬间变得美好。
然而,甜蜜带给你快乐的同时也在残害着你的身体。中医认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过极,皆能伤害健康。
过量食糖对健康的危害
我们知道,糖味甘。人人都喜欢甘甜,因为甘甜让人感觉舒服。却不知,过食甘甜有害于健康。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发现,过量食糖对健康的危害甚大。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过量食糖导致心血管疾病
一项美国的研究提示,要想远离心血管病,最好远离含糖饮料。研究显示,与很少或从不喝含糖饮料的女士相比,每天都要喝一杯及以上含糖饮料的女士,要增加近20%的心血管病风险。研究还发现,每日饮用一杯任何类型含糖饮料均会增加26%的血管重建风险,21%的脑卒中风险。
这里的含糖饮料定义为能量软饮、加糖瓶装水以及加糖果汁饮料(非%纯果汁)。
另外,不同种类的含糖饮料带来的心血管风险也有差异。研究显示,每天饮用1杯及以上加糖果汁会增加42%的心血管病风险;如果每日饮用的是苏打水,这会增加23%的心血管病风险。
由此,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女士每日糖摄入不超过25克,男士不超过38克。通常一罐ml的汽水中就有34克的糖。
二则,过量食糖吃糖太多,不仅会引起肥胖症、糖尿病、龋齿等,还会影响神经活动和智力。
纪录片《甜蜜的负担》截图。
过量食糖后,会出现精神烦躁,表现为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爱哭闹、好发脾气等“甜食综合征”。
分析其机理,糖在体内转化为比分子更小的葡萄糖进行氧化。葡萄糖的氧化反应需要含有维生素B1的酶来催化。如果长期吃进过量的食糖,机体就加速糖的氧化,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使它供不应求,最终影响葡萄糖的氧化,产生较多氧化不全的中产物如乳酸等。这类物质在脑组织中蓄积,就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三则,儿童过量食糖会影响视力
沉迷高热量食品的未成年人。图/BBC新闻
有研究发现,过量食糖除引起儿童情绪改变之外,还会殃及视力。儿童体内的血糖升高后,使得有关渗透压降低,可累及眼球内的房水代谢,引起晶状体改变,进而可造成弱视或近视。
四则,过量食糖导致血脂升高
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公共卫生:糖的*性真相》。
一个人长期过量食糖,即使他一直注重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和高纤维素食物,血液胆固醇增加亦是不可避免的。
有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过量食糖有关。一个人在膳食中天天食糖若超过克,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要比天天吃糖少于60克的人高5倍以上。
五则,过量食糖导致乳腺癌
据对20个国家的糖消耗量与乳腺癌发病率关系的调查,发现耗糖量多的同家中,妇女患乳腺癌者亦多。
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的乳房组织能高度吸收利用胰岛素,长期摄入高糖饮食,可使血中胰岛素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早期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恰恰需要大量胰岛素,此时胰岛素就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则,过量食糖导致人体衰老
过量食糖的人会出现适应能力差、皮肤易皱、头发变*或发白等。
糖属于酸性食物,长期过量食糖会加速细胞老化。正常人体内环境呈弱碱性,高糖饮食会使机体的酸碱度发生中性偏移或弱性改变,从而促使细胞衰老。
而且大量吃糖会过多消耗体内的碱性含钙物质,影响骨骼的代谢和发育。
甘味的涵义
酸苦甘辛咸为五味,甘味是五味之一。从中医来分析,甘不仅指真实的滋味,更是药物功能的高度概括。甘味的涵义有四点。
一则,指甜味,比如,糖味是甘的,蜜味是甘的。这是甘味的最基本的涵义。
二则,百谷其味皆甘。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若细细咀嚼米饭、馒头时,嘴中往往能尝出甘味来。正如《春秋左传正义》所言:“甘味生于百谷。”意思是百谷中皆有甘味,庄稼粮食即为甘。《尚书·洪范》曰:“稼穑作甘”。甘乃是土之正味,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从土中而生,且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这个涵义是甘味的引申义。
三则,凡是美味的、味道好的,我们都俗称甘美。比如,《说文解字注》曰:“美,甘也。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
四则,中医把淡味附于甘味上,所以甘也有甘淡之意。
甘味的作用
从中医来分析,甘味有甘缓、甘补、甘和之说,即甘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一则,甘缓
《内经》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提示甘味药有缓急的作用。又如,“肝色青,宜食甘”,肝色青乃气机逆乱(肝气苦急),故宜食甘以缓之。
甘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缓解筋肉之急;二是缓解药力之急。
筋肉之急,包括筋脉拘急和脏腑挛急。临床常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肚腹挛急绞痛,亦可治下肢痉挛之痛,方中芍药与甘草配合,即是酸甘养阴,甘能缓急止痛的例子。
甘味能缓和药物的烈性或*性,减缓主药效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比如,大陷胸丸中用白蜜,意在缓解药性的峻烈。凉膈散甘草、白蜜合用,意在缓和硝、*峻泻之力。
二则,甘补
甘味药多具有补益作用,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
比如,*芪、人参皆味甘,能补气;当归、阿胶皆味甘,能补血;百合、麦冬皆味甘,能补阴;肉苁蓉、虫草皆味甘,能补阳,等等。
由此论之,诸方中凡是以甘药为君的,往往属于补益方。比如,如人参配茯苓等组成四君子汤,即是补气补中的;熟地配山药等组成六味地*丸,是补阴补肾的。
甘味能补益,当然可以治疗虚损性疾病。《内经》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即指甘味可以补阴阳不足,提示甘味药可通过其补益作用治疗虚损病证。
我自己临床体会,凡是需要进补的,往往施以甘味,疗效确切。不管是阴阳气血,都可以甘补之。
三则,甘和
甘味有调和、平和之意,指甘味能调和药性,使归于平和。诸方中用甘草者,多因于此理。
甘与脾
甘味,是人体所必需的。人的生命离不开甘味。
一则,糖味甘入脾,能养脾运脾。
土生甘,脾属土。凡甘味者皆入脾。《内经》明言:“甘生脾,脾生肉”、“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甘先入脾”。甘生脾是指甘味之品能够养脾之阴,化生脾的清轻之气。甘与脾同气相求,甘先入脾,甘可补脾,亦可生脾。
由此说,生活中要适当吃点甘味的食物,能养脾运脾,有助于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
二则,过甘伤脾
为什么过量食糖会伤脾呢?
因为过甘则容易壅滞脾气,一方面,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另一方面,脾气壅滞则脾不能散精,导致糖元积滞于血管,容易导致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得不到濡养,久之即成糖尿病。
甘为病
《内经》讲:“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临床上认为口甜为脾热证之一,由于多食肥甘厚味,肥则助阳生热,甘者性缓留滞,碍脾不运,水谷精微留滞于脾而不得转输,脾热之气上泛则口甜。因此,口甜可作为特殊症状,诊断脾热证。
对于养生而言,若出现口中甜腻症状,应减少甘味摄入。另外,亦可用佩兰、罗勒等中药来化湿醒脾。
甘味不可过食
《内经》明确强调,五味皆不可过极。以甘味为例,若“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明代大医张景岳注:“味过于甘,则滞缓上焦,故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水病,故黑色见于外,而肾气不衡于内。”是说过食甘味则土气壅滞,脾土过亢则上侮心气致心气喘满,同时又克肾水,伤及肾气。本文前半部分谈到过量食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其原因即在于此。
《内经》又说,“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过食甘味,土气过亢则克水伤肾,肾水受制则骨痛发落。所以《内经》明确地说:“肾病禁甘。”这与过量食糖容易导致衰老相关,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肾伤则易衰。
总之,过食甘味既会伤及本脏,导致中焦脾土滞缓,亦会导致上焦心气过实,下焦肾水被克。也就是说,过甘最容易伤损脾、心、肾三脏。脾损则运化、散精失司,易至痰浊积滞,郁则化热,或成血脂升高,或升癌块;心损则君火失明,心神失司,精神受损;肾损则或司小便功能下降,导致多尿,或司生长功能下降,导致衰老。
当然
糖并非一无是处。糖亦能治病。糖可缓急止痛,糖可养脾,糖可补虚。比如,每天早晨喝些生姜红糖水,最能养肝血,升清阳;再如,腹痛时吃一口糖,往往可以缓解疼痛;大病体弱,不妨喝点糖水,有养脾补虚之功。清代大医*元御认为,糖“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如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缓里急最止腹痛。”其功亦甚伟,不可忽视。
糖,我们尽可能用到自然的好糖,不可用甜味剂。比如,天然蜂蜜,饴糖,好的蔗糖,红糖等。
相关阅读:
?预防大病,不喝饮料
?为什么外国人喝冰水没事,我们吃冷饮就难受?真相是...
书籍推荐▎《长寿大道》,行住坐卧、吃穿住行的智慧
点击?标题●超级好用的“滚蛋疗法”,可解决孩子太多问题!●脾胃不好的人有一个妙法,可以多吃土●中医:清粥小菜,价值连城●央视重磅《中华医药抗击疫情》特别节目1-5集(全五集)●语言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语言能让你陷入痛苦,也能让你离苦得乐●解惑中医:“气”是中医的灵*●人体穴位与天体对应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