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高热不退腹泻腹痛月经期重度过敏体质
TUhjnbcbe - 2020/11/17 16:01:00
悦读中医只做中医精品阅读小编导读

长期在临床工作的医生,最怕碰见过敏体质的患者,用药上多了很多顾忌,效果也大打折扣。那么,如果遇到一个高热不退但却连静注葡萄糖都会过敏的患者呢?更别提该患者又陆续出现腹泻、月经来潮、水肿等一系列症状,怎不让人心急如焚。

这样的病例,擅治温病的彭胜权教授,还真的力挽狂澜了!这个医案,真是看的小编心潮澎湃,绝对的跌宕起伏——

患者女性,23岁,学生。年12月7日初诊。

主诉:发热7天。

现病史:11天前出现轻微疲乏、纳差,未予注意。7天前洗头后午睡,醒后出现低热,微头痛,当时未予处理。4天前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内容物。4天前月经来潮,外院曾给予头孢地嗪钠静脉滴注,并小柴胡颗粒口服,但热势逐渐增高,最高达39.9℃。入院当日,外院予热*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后,全身出现红色皮疹,遂于年12月6日入我院治疗。入院后发现患者对多种靜脉滴注药物过敏,如静脉滴注葡萄糖和氯化钾之后立即出现大片风团皮疹,停止静脉滴注药物,口服氯雷他定和氯苯那敏抗过敏。体查:心率68次/分,右腹股沟可见lcm×0.5cm焦痂,心肺、腹部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59×/L,淋巴细胞总数0.×/L(百分数10.1%),中性粒细胞总数2.98×/L(百分数82.9%),嗜酸性粒细胞总数0.×/L(百分数0.%),血小板72.1×/L。

现症见:体温波动于39~39.8℃,伴恶寒,除服用退热药物后有小汗之外,病起7日均无汗,烦躁;全身淡红色皮疹、风团,微痒;纳差,日解稀便2次,口不渴;无咳嗽,无恶心呕吐,无关节疼痛;舌红,苔*腻,脉滑。

既往史:1个月前在草地上休息后出现全身风团瘙痒,外院诊治后好转。

过敏史:对多种食物(例如水果)过敏。

中医诊断:湿温。

西医诊断:不明原因发热:肠伤寒?恙虫病?

辨证:邪遏卫气。

治法:芳香透表,清热化湿。病起7日,无从汗泄,应疏之透之,从三焦分化湿邪。

治以三仁汤加减:薏苡仁、滑石各30g,白豆蔻(后下)、地肤子、葛根各15g,杏仁、法半夏、厚朴、通草、竹叶、薄荷(后下)、蝉蜕、丹皮、藿香、防风各10g。2剂。

二诊(12月9日):

服药后得小汗,今日高热无汗,烦躁,但恶热,不恶寒,体温波动于38.8~40.6℃;月经前日停止后今日复来,脘闷,咳嗽,日解稀便5次;皮疹逐渐消退;舌红,苔*腻,脉滑。肥达反应和外斐反应均为阴性。辨证:湿从热化入里,湿热炽盛,弥漫三焦,唯表气仍不得透畅。当清热化湿、宣通三焦、兼以透表,以三石汤加减:生石膏40g(先煎),滑石30g,金银花20g,连翘15g,竹茹、杏仁、通草、竹叶、淡豆豉、薄荷(后下)、香薷(后下)、桔梗、白豆蔻(后下)各10g,甘草6g。2剂。

三诊(12月11日):

稽留型高热,恶热,体温38.9~40.6℃;腹泻次数增多,日夜无度,泻下*色粪水,无臭,口渴不欲饮;全身皮疹已经消退;舌红,苔*腻,脉滑。复查肥达反应O抗原(1:)和H抗原(1:80)均阳性,外斐反应阴性。西医诊断:发热查因(考虑肠伤寒与恙虫病相鉴别)。因静脉用药恐患者过敏,故予以口服左氧氟沙星和强力霉素抗感染。辨证:湿热蕴中,邪干胃肠,热迫下注。治以清热化湿止利,以葛根芩连汤合王氏连朴饮加减:葛根30g,茯苓20g,*芩、*连、厚朴、法半夏、栀子、淡豆豉(后下)、佩兰、石菖蒲、藿香各10g,甘草6g。2剂。

四诊(12月13日):

热减,体温37.9~39℃;腹泻减轻,大便排出不畅,腹痛甚,泻后痛减;咳嗽,咳痰色*带血,舌淡红,苔白腻,脉滑,重按无力。体查:腹软,左侧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请外科会诊,认为无外科手术指征。辨证:湿热气滞,蕴结肠腑。治以清热化湿,行气通腑,以王氏连朴饮合枳实导滞汤,酌加化痰止咳之品:芦根15g,厚朴、淡豆豉、石菖蒲、法半夏、栀子、杏仁、川贝、桔梗、扁豆花、紫草、神曲各10g,甘草6g,大*(后下)、*连各5g。4剂。

五诊(12月17日):

低热,体温36.8~37.3℃;胃纳较好,口鼻干燥,流*色带血鼻涕;口渴,饮水不多;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数。查: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复查肥达反应O抗原(1:80)和H抗原(1:80),外斐反应阴性。辨证:阴伤水肿。当养阴生津与利水并举,以沙参麦冬汤加味:冬瓜皮、茯苓、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玉竹、珍珠草各30g,沙参20g,花粉、地骨皮、桑白皮各15g,麦冬、桑叶各10g。4剂。

服药后水肿消退,继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口鼻干燥、流涕带血诸症消失,12月23日复查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均为阴性,痊愈出院。随访至年4月,健康状况一直良好。

[作者按]本案为重症湿温,彭师辨证准确,遣方精当,值得参考学习。

湿温是湿热类温病中的代表性疾病,“湿”的特点显著,困阻中焦脾胃气机,缠绵难愈。古代中医医案所述湿温,病程常在旬月之外。本病例起病滞缓,热势逐渐增高,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纳差、腹痛等中焦脾胃见证明显,为典型的湿温病。西医之“肠伤寒”与湿温的临床特点十分相似,自然病程约4周。特定的抗生素对肠伤寒具有肯定的疗效,能够明显地缩短病程,但病死率仍在1%~5%,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严重*血症者病死率高。

本例患者为重症病例,持续高热,出现烦躁等*血症精神症状,而且患者存在特殊的过敏体质,甚至静脉滴注葡萄糖和氯化钾注射液都会导致皮疹等过敏症状,几乎无药可用。遂采用口服中药和抗过敏药物为主,逐渐增加口服抗生素。本病例的西医诊断不完全肯定,主要考虑肠伤寒或恙虫病,既有稽留热、相对缓脉、消化道症状、中*症状、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肥达反应阳性等肠伤寒的表现;又具有草地接触史、皮肤焦痂等恙虫病的特征,细菌培养和免疫学检查结果亦未能确定诊断。

本案的治疗过程中,彭师准确地把握湿温病中湿热变化、病变部位和层次浅深,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概要分析如下:

一诊:湿热之邪外受,始则困阻卫气,黏腻缠绵,故初起恶寒少汗,起病较缓,随着湿渐化热,热势逐渐增高,一诊时病仍在卫气稽留,但有入营之势,故见烦躁、皮疹。温病为外感病,一般来讲,病邪由表入里为加重,由里出表为减轻,所以在温病治疗中特别强调“透”法,其中湿邪在表者当用宣表化湿法。本案患者病起7日均无汗,仍恶寒,说明病仍流连在表,当芳香透泄,疏化肌腠湿邪,以三仁汤加减治之,药后可得小汗。然而湿性黏滞,不能速愈,仍进一步发展至二诊之湿热弥漫三焦证。正如《温热论》原文9中说:“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二诊:发病3日后月经来潮,二诊时月经停后复来,当与温病热入血室相鉴别。《温热论》原文35中说:“再妇人病温与男子同,但多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说明温病诊治过程中尚应充分考虑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但又不可拘泥于这种生理病理状况,“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处……不可认板法”。湿温病病程甚长,常逢妇女月经周期,不可以热入血室一概而论。本病是湿热炽盛,弥漫三焦,迫血妄行,除了中焦脾胃湿热证之外,尚见咳嗽之上焦证与腹泻之下焦证。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卷三》中提出:“温邪热入血室有三证:如经水适来,因热邪陷入而搏结不行者,此宜破其血结;若经水适断,而邪乃乘血舍之空虚以袭之者,宜养营以诮热;其邪热传营,逼血妄行,致经未当期而至者,宜清热以安营。”本病例类似于王孟英所述的第三种情况,当急清三焦之热以安营止血,故以三石汤加减治疗。

三诊:葛根芩连汤为治疗肠热下利之名方,治疗重点在于清肠热,我们岭南地区多湿,多有急性泄泻患者误服此方,每服必利甚者,泄泻属湿、肠中无热故也,我们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多次发现这种情况,须以化湿为主进行治疗。对于腹泻的辨证,粪便的性状十分重要,臭秽者属热,三诊时暴泻无度,泻下无臭的*色粪水,何以辨证为热?彭师言,热势甚高,腹泻来之势猛,且口渴舌红,故辨为热证,果断地使用清肠止利之葛根芩连汤治疗。当一日内腹泻次数过多时,粪便常不臭,此种情况时依据粪便性状来辨证未必准确,须综合考虑。肠热夹湿,脾失健运,可配合辛开苦降之法,本病用王氏连朴饮,病甚者可用萸连解*汤。由于辨证准确,服用后泄泻可以减轻,至此湿热之邪渐退,体温逐渐下降,可见湿热之邪胶着难解,须谨守病机,分解湿热,始见疗效。

四诊:湿热气滞,蕴结肠腑,治以王氏连朴饮之清热化湿。虽然病程日久,气虚较明显,但腹部压痛、反跳痛及泻后痛减说明病性仍属实,六腑以通为用,仍应行气通腑,保持大便通畅,再仿枳实导滞汤之清化通导,即俞根初所谓“轻法频下”。

五诊:患者既有明显的肺燥见证,又伴随水肿。此证类似猪苓汤之阴虚水肿证,唯本证所伤不在肝肾真阴而在肺胃之阴津,所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故以养阴生津与利水并举。

由一诊时的邪遏卫气,至二诊之湿邪化热、弥漫三焦,三诊之热迫下焦大肠,再到四诊之湿热气滞、蕴结肠腑,五诊之肺胃阴伤与水肿并存,辨证准确灵活,用药果断,针对性很强,纵观整个诊治过程,法度井然。

好·书·推·荐

《岭南温病学派古今验案发挥》

病案对于学习中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自年至今,我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医院脑病科工作。初上讲台之时,即深感《温病学》课堂教学的压力,要将这样深奥、枯涩的中医经典知识让学生理解,实在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病案能够提供最好的帮助。所以,我多年来一直重视病案的收集,通过病案学习让学生领悟中医。

本书所载的病案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来源于典籍、跟师学习和我的临证实践:“昔贤篇”收载古代温病名家医案,多选自林培*教授主编的《温病学》新世纪教材(本书中所言“教材”,均指该书);“彭师篇”是我跟随彭胜权教授学习所得;“力行篇”为本人医案。

“今方”部分收载了本教研室多位教授的经验方剂,他们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这些方剂是他们的“实战”经验总结。该部分内容严格忠实于原创者本人的学术思想,除了刘老之外,写作内容均得到了原创者本人的审阅和认可。写作提纲挈领,文辞简要,便于读者学习掌握。

点击图书封面,好书带回家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岭南温病学派古今验案发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于征淼著,吴智兵审阅),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热不退腹泻腹痛月经期重度过敏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