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01
温里剂的概念?
答: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温法。
问题
02
温里剂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答:里寒证。
问题
03
温里剂的配伍规律?
答:
a.里寒证之形成,多与素体阳气不足有关,故常配伍补益药以扶正;
b.阳气欲脱,证属危急者,配伍补气固脱之品;
c.营血虚弱者,配伍养血之药。
问题
04
温里剂的分类?
答:
温中祛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
问题
05
温里剂的注意事项?
答:
a.辨别寒热之真假,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应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b.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凉之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
问题
06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47;.;.45]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可以研细末,炼蜜为丸,也可水煎服,药后饮热粥。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
*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阳虚失血证;出血,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
*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
*中阳虚损,土不容木之小儿慢惊等。
*君:干姜—温脾暖胃,助阳祛寒;
*臣:人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
*佐:白术—健脾补虚以助阳,燥湿运脾助生化;
*佐使:炙甘草—②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②缓急止痛;③调和诸药。
*若虚寒甚者→+附子、肉桂→增强温阳祛寒;
*呕吐甚者→+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下利甚者→+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
*阳虚失血者→干姜改为炮姜,+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
*胸痹→+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疏畅气机。
*本方临证服后,当“饮热粥”,且温覆“勿发揭衣被”。
*药后当觉腹中似有热感,若腹中未热,则应适当加量,或易为汤剂。
*主入中州,温补合法,纳补气健脾于温中散寒之内,以温为主。
*附子理中丸→+炮附子{温阳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重证;脾肾阳虚]。
*桂枝人参汤→+桂枝{温阳健脾,解表散寒}[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
脾胃阳虚;中焦虚寒。
问题
07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49;.46;.]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入溶化,分两次温服。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脾胃失调,阴阳不和证。
*脘腹拘急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兼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君: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臣:桂枝—温助脾阳,祛散虚寒;
芍药—滋养营阴,柔缓肝急止腹痛,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
*佐使:生姜—助桂枝温胃散寒;
大枣—助饴糖补益脾虚;
炙甘草—益气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若中焦寒重者→+干姜→增强温中散寒;
*兼有气滞者→+木香→行气止痛;
*便溏者→+白术→健脾燥湿止泻;
*面色萎*、短气神疲者→+人参、*芪、当归→补气养血。
*呕家,或中满者,不宜使用;
*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重在甘温,兼用阴柔,温中补虚,柔肝理脾;且辛甘与酸甘并用,滋阴和阳,营卫并调。
**芪建中汤→+*芪{温中补气,和里缓急}[阴阳气血俱虚证]。
*当归建中汤→去糖+当归{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中焦虚寒+隐痛+可有血虚。
问题
08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47/49;.46]
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饴糖,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君: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
*臣: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
*佐使: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
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
*本方纯用辛甘,温补兼施,温中以散阴寒,补虚以建中阳,但以温为主。
中焦阳虚+阴寒盛+胃气上逆。
问题
09
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44;.47;.;.45]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
a.食谷欲呕,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b.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舌淡,脉沉迟。
c.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本方肝、肾、胃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并施,但以温降为主。
肝、胃、肾虚寒+胃气上逆。
*吴茱萸[YD]: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问题
10
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49;.55]
*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回阳救逆。
→①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②太阳病误汗亡阳。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君:附子—温壮心肾之阳,回阳破阴以救逆;
*臣:干姜—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温里回阳之力;又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佐使:炙甘草—①益气补中;②甘缓姜附峻烈之性;③调和诸药。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大辛大热,重在温阳气,散阴寒,力挽元阳,少佐甘缓,破阴回阳而无耗散之弊。
肾阳虚。
*附子[先][YD]: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元阳];散寒止痛。
问题
11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99;.49;.]
*治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痛,只恶寒,四肢冷厥,战栗腰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蜷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迟而无力者,宜用。
附子干姜生姜人参甘草白术肉桂陈皮五味子茯苓半夏麝香。
水煎服,麝香冲服。
→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君:附子+干姜+肉桂—则温里回阳,祛寒通脉之功尤著。
*臣: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的痰饮。
人参+附子—益气回阳以固脱。
*佐使:五味子—益气补心以生脉。
麝香三厘—辛香走窜,通行十二经脉,与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则散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而无虚阳散越之弊。
猪胆汁—反佐,以防阳微阴盛而成阳脱之变。
*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者→+盐炒吴茱萸→温胃暖肝,下气止呕;
*泄泻不止者→+升麻、*芪→益气升阳止泻;
*呕吐不止者→+姜汁→温胃止呕;
*若无脉者→+少许猪胆汁→以防阳微阴盛而成阳脱之变。
*麝香用量不宜过大,服药后手足温和即可。
三阴寒+肾阳虚衰。
*温补并行,回阳救逆与补益脾胃相合;散中有收,辛香走窜与酸涩敛气相伍,既有回阳救急之功,又无阳气散越之弊。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附子[先][YD]: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元阳];散寒止痛。
问题
12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
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99;.49;.47/49;.]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君:当归—甘温,养血活血以补虚;
桂枝—辛温,温经散寒以通脉;
*臣: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经脉;
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
*佐使:通草—通利经脉以畅血行;
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补虚;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
甘草—调和诸药。
*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
*水饮呕逆者→+吴茱萸、生姜;
*泄泻不止者→+升麻、*芪→益气升阳止泻;
*妇女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乌药、茴香、高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
*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共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血虚+经寒。
*细辛作用→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
*通草作用→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营。
*通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
*细辛[YD]: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通关开窍醒神。
问题
13
*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芪芍药桂枝大枣生姜。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证。
*肌肤麻木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涩而紧。
*本方温补,散邪,通经三者并用,固表不留邪,散邪不伤正。
气虚+经络寒+血痹。
问题
14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白芥甘草从。
[.;.51;.]
*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亦随之消矣。
熟地麻*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
水煎服。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
*君:熟地*—温补营血,填精补髓;
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
*臣:肉桂、姜炭—温阳散寒,温通血脉;
*佐使:麻*—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
白芥子—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生甘草—解*;调和诸药。
*若兼气虚不足→+*参、*芪→甘温补气;
*阴寒重者→+附子,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
*凡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皆不宜使用本方。
*温阳与补血并用,辛散与温通共施,补中寓散,补而不滞,温散寒凝而不伤正,滋补精血而不恋邪。
阳虚+血虚+寒。
*麻*→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
*白芥子→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白芥子: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1.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配伍猪胆汁的意义
A.反佐
B.反治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2.小建中汤中含有而大建中汤没有的药是
A.半夏
B.干姜
C.人参
D.芍药
答案在评论区置顶公布
可不要先偷看哦
·END·往期精彩回顾编辑、排版葫芦爷爷来源
青竹医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1考研交流群●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大白●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橘佩奇●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小呆●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官方客服●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投稿邮箱:ykqingzhuz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