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建设热中的过剩隐忧
整体空置率上升
伴随着居民消费迅速增长以及商业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购物中心的发展近年来一直热度不减。仲量联行近日发布报告称,今年我国的购物中心总数有望再创新高。与此同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日前在商务部举办的“零售和批发行业促进经济发展专题发布会”上称,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预计全国购物中心至2015年将发展至4000家。
建设井喷
作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商业体,购物中心不仅能全方位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还为商家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商业形象。近几年来,购物中心的发展呈快速扩张之势。
调查发现,仅2013年下半年,北京就将有十余家购物中心筹划开业。其实,在去年下半年,伴随着凯德mall太阳宫店、侨福芳草地、颐堤港、卓展等多家大型商业项目的集中开业,北京就迎来了购物中心的开业高峰。
仲量联行对2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监测,2013年将有约150个购物中心开业,新开业购物中心的平均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预计到2015年底,北上广深中国四大城市的购物中心面积将增加约40%,16个较小城市的供给量将翻番,其中武汉、重庆、成都增加至少1.5倍。
“在宏观调控下,限贷限购导致住宅市场萎缩,投资资金蜂拥涌进商业地产,而在商业地产中,购物中心在近几年得到大力追捧。”一位业内人士向道出了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购物中心的开店率却保持上扬的原因,“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地方*府也倾向利用商业地产提升当地税收、就业和城市形象,这些因素都大力推动了购物中心的发展。”
过剩隐忧
据了解,近几年万科、首创、保利、华润等品牌房企,纷纷转战商业地产领域。
同时,随着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发展成熟和二、三线城市的消费水平提升及各项配套逐步实现,二、三线城市成为购物中心开发热潮的新大陆。
然而,各地掀起的购物中心建设热潮也带来了存量升高的问题。过快的开发速度超出了消费承载力和市场的需求,一些城市的购物中心开始出现整体空置率上升和租金下滑的现象。有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平均空置率分别为8.4%、10.5%,其中北京达12.7%,沈阳高达24.3%,远超6%的警戒线。
一边是购物中心大跃进式地建设,另一边是其商业空置率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加剧,一些个体难逃溃败的命运。北京五棵松地区的华熙乐茂,5年前就已建成并招商,但时至今日仍未改变大面积空置的命运。在沈阳,开业4年的百联购物中心门庭冷落;连续亏损5年的伊势丹最近也宣布即将闭店谢客。
2012年底至2013年初,我国零售销售额增速开始放缓。在整个零售业宏观颓势影响之下,大量购物中心在各地林立而起,也让人们对于购物中心供应过剩的担忧日趋凸显。国际知名的商业地产代理机构莱坊去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部分区域的零售物业(包括购物中心),已初露过度建设迹象。郭戈平也提醒说:“购物中心发展不均衡,竞争同质化问题突出,预计几年后局部地区将出现过剩。”
寻求调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去年年底合作发布的《2012中国购物中心与连锁品牌合作发展报告》就已经指出,我国购物中心已步入调整的高峰期,建议三线以下城市的购物中心开发不能头脑过热,须审时度势;而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应注重对运营能力的建设,要以消费需求为先导,明确定位。
面对空置率的压力,完成跑马圈地之后的购物中心如今开始寻求资源整合。
值得关注的是,长久以来,业内普遍认同购物中心里购物、餐饮、娱乐各为5:2:3的业态配比正逐渐被打破。一些购物中心兴起了“去百货化”。如成都的来福士购物中心内就不见百货踪影,而进驻其中的旗舰店品牌多达50%;华润打造的社区购物中心欢乐颂,也主打餐饮、休闲娱乐,不再引入主力百货。“与商业地产的开发相结合,目前购物中心的变化中突出的特点是购物面积在逐步下降,餐饮和娱乐的面积在提升。”郭戈平指出。
面对购物中心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压力,业内专家则建议,开发商需根据项目本身的位置、体量、商圈特点等,挖掘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如可以对消费人群进一步细化,打造家庭化购物中心、时尚白领购物中心、女人世界购物中心等,还可以打造餐饮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能提供多重享受和消费体验的平台,以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