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料来源:
杜真,席祖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巴楚医学,,
符伟国.慢性胸腹主夹层动脉瘤治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卿秋杉,韦馨,郑红,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肾动脉的超声特征及与肾功能关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1-8[-07-02].
患者李叔是一位55岁的男性,因突发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1小时急诊入院。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不佳,未规律服药。查体显示血压/mmHg,心率次/分钟,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颈动脉搏动减弱,双侧肢体无明显活动障碍。
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抬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但患者胸痛部位集中于胸骨后,并伴有呼吸困难,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且心电图变化与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不符,故怀疑主动脉夹层。立即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出现明显扩张,主动脉壁可见清晰的双层结构,夹层血肿广泛,累及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夹层血肿最大直径达4cm。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DeBakeyIII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急症,是指主动脉壁内层发生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层之间,形成夹层血肿,导致主动脉壁扩张和撕裂,并可进一步累及其他血管,甚至造成器官缺血或破裂。
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高血压、遗传因素、主动脉瓣膜病变、主动脉瘤等因素相关。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诱因之一,持续的高血压会导致主动脉壁发生过度负荷和损伤,从而更容易发生夹层。遗传因素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主动脉壁结构异常,更容易发生夹层。主动脉瓣膜病变、主动脉瘤等也会增加主动脉夹层的风险。
主动脉夹层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主动脉内膜撕裂、夹层血肿形成、血管分支受压和主动脉破裂。主动脉内膜撕裂是主动脉夹层的始发事件,撕裂的原因可能是高血压导致的主动脉壁压力过高,也可能是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导致的。血液进入主动脉壁层之间,形成夹层血肿,夹层血肿会压迫主动脉壁,导致主动脉扩张和撕裂。
夹层血肿可能会压迫血管分支,导致相应器官缺血,甚至造成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夹层血肿可以导致主动脉破裂,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与夹层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关。最典型的症状是突然发生的剧烈胸痛,常呈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部位可位于胸骨后,也可放射至背部、颈部或腹部。
夹层血肿还可能会压迫肺部,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夹层血肿可以压迫血管,导致脉搏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血压下降。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腹痛、肢体麻木等症状。主动脉夹层的病情进展非常迅速,通常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和终末期。急性期患者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夹层血肿迅速扩大,但主动脉未破裂。
亚急性期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夹层血肿仍在扩大,主动脉破裂的风险较高。慢性期患者症状稳定,夹层血肿不再扩大,但主动脉壁仍存在损伤,需要长期监测。终末期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主动脉破裂、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预后极差。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内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控制疼痛,但不能阻止夹层血肿的扩大。
对于急性夹层,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手术目的是切除夹层血肿,修补主动脉壁,恢复主动脉血流。对于某些患者,如高龄、合并症较多、手术风险较高等,可以考虑内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心脏支架置入主动脉内,修复主动脉壁,但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不及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预后与夹层的位置、范围、严重程度、治疗方法、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等因素有关。
急性夹层的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50%,即使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有20%左右的患者会死于并发症。慢性夹层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仍然需要长期监测,防止夹层血肿扩大或主动脉破裂。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主动脉瓣膜病变、主动脉瘤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控制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避免血压波动,降低夹层的风险。
#深度好文计划#戒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壁,增加夹层的风险。健康饮食,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降低夹层的风险。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降低夹层的风险。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